永泰椽板龍

2020年09月25日11:35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椽板龍走街串巷

在永泰縣梧桐鎮埔埕村,椽板龍迄今已“飛舞”了350余年。鑼鼓一響,龍頭一擺,全村老少自發參與,萬人空巷。2007年8月,永泰椽板龍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龍穴”:人多地少分村卻不分家

埔埕村位於福州的西南角,距離福州城區約86公裡。2017年正月十一,椽板龍又舞起來了。村裡房子緊密巷子多,人來人往很熱鬧。78歲的林善超、鄭德金都是本村人,曾共同對埔埕村的歷史文化做過深入調查研究。據他們介紹,埔埕在1986年未分村時達8000多人,而今過萬人,在永泰縣村居中首屈一指。但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三四分地。埔埕村后來被分為了埔埕、上埕和中埕三個行政村,但人口居住稠密,一條老街串起三個村,村際以巷弄為界,非本地人無法識別。在村裡人心裡,雖然分了村,但還是一家人。每逢節慶三村都共同慶祝,發揚團結和睦的傳統。

老人們說,這也是村民能自發年年舞龍的原因。目前百分之四十的村民在上海經商,從事南北干貨生意,但是春節都會盡量趕回來。

“龍顏”:數米長板連成百米長龍

舞龍活動從一早到晚上,安排得很緊密。

在林氏祠堂,一條正在收尾制作的龍長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組成,每根板長約2米。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龍,他表示:“椽板龍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龍,但是板凳有腳而且重,后來幾經改良,曾在椽板上裝上蠟燭、紙糊燈籠,不過紙燈籠易被燒,於是20世紀80年代后又換上了電燈,現在年輕人們又裝上LED燈,后面推著一個發電機供電。外面套黃色布,裹成圓筒,一條龍就完成了。”

改良后的椽板龍已經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覺了。在黃家祠堂,存有一條更為古朴的椽板龍。這條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長4米,另加龍頭和龍尾。每根椽板上裝有4個節能燈,外套小紅燈籠,椽板燈籠都可見,所以雖然看起來有些粗陋,但是亦有隆重和庄嚴之感,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

“龍舞”:人龍互動家家戶戶參與

傍晚5時許,各家各戶的年輕人都不約而同來到各自的祠堂,換衣、拿裝備、裝龍、舉龍……村裡以林、黃、陳三大姓為主,當晚有4條龍舞動,分別由這三大姓氏制作。

鑼鼓開道,彩旗飄揚,龍一出祠堂走入巷子,馬上引起了村民的圍觀。龍頭上躥下跳,龍身不停翻滾,村民們“啪啪——”手機拍個不停。游龍隊伍所到之處,家家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虔誠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這一活動之中。

晚上7時許,幾百名村民舉著總共幾百米長的4條龍,齊聚埔埕小學操場。龍圍著操場,轉了起來,頭尾相接、蜿蜒盤旋,幾百盞龍燈閃閃,鑼鼓聲清脆悅耳,各家都使出看家本領斗龍,無數村民涌進操場觀看。人龍互動嬉戲,場面怎一個“熱鬧”能形容。

椽板龍為何在這塊土地能延續這麼久遠?林善超說,埔埕村以前很窮,但這裡的人團結、熱情,於是各家出一條板凳連接起來自做龍燈。板凳成本低、好玩、可回收,也寓意添丁,於是這一活動逐漸成了傳統。(圖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