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蘆塘媽媽”:鄉村振興中的溫柔力量

2020年09月29日15:3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舌尖上的蘆塘”拍攝現場。蘆塘小芳公社供圖

9月26日,廈門海滄區蘆塘小芳公社正式成立,這意味著海滄鄉村振興升級為3.0版本。

海滄蘆塘位於廈門與漳州交界處的小村落,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背山臨海、物產豐饒。這裡是閩台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青礁慈濟東宮、院前閩台生態文化村、開台文化公園比鄰而居,文化底蘊厚重,崇文重教的耕讀文化世代相承。

“今天,看到以往默默隱在角落的媽媽們走上台前,這讓我格外感動。”來自台灣的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李佩珍說,今年是她來到海滄的第七個年頭,“我一直說自己是‘以指導的名義來,以陪伴的名義留下’。 ”

蘆塘媽媽代表人物余芳,正是李佩珍的“徒弟”。李佩珍說,小芳從一個家庭主婦成長為公社主理人,作為“師傅”感到既欣慰又驕傲。小芳公社之所以成立,就是希望有越來越多“小芳”能夠汲取台灣社區營造經驗,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源動力。“希望小芳拿穩接力棒,早日出師,請我吃豬腳面線。”

海滄鄉村振興從1.0時代,走到今天的3.0版本,是在地耕讀文化與台灣社區營造經驗深度融合的結果。隨著蘆塘小芳公社設立和燕微風工作室入駐,蘆塘迎來一波波新客人和伙伴。

“蘆塘媽媽”:鄉村振興的溫柔力量

小芳原名余芳,是海滄區青礁村蘆塘社土生土長的一個年輕媽媽。作為小芳公社主理人,她帶領蘆塘媽媽們做手工藝品,整理鄉村歷史,挖掘和傳承在地民俗,為游客導覽,成為海滄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蘆塘的“愛心媽媽”團隊是蘆塘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獨特群體。她們打破了固有的農村婦女宅家種地、相夫教子的傳統模式,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小芳也從蘆塘書院的管理員、村裡的導覽解說員工作開始做起,后來,她發揮自己做手工的特長,帶著媽媽和村民創作具有蘆塘特點的手工藝品,成了蘆塘社媽媽們的一個代表性IP。

許多來到蘆塘村的人們都說,這是鄉村振興過程中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和蘆塘媽媽站在一起,一同回歸鄉村的還有“燕微風工作室”的男人幫們,他們也開啟了駐村陪伴的新嘗試。在蘆塘社有百年歷史的舉人樓裡,他們和小芳一起用鏡頭講述遙遠的“海絲”和耕讀故事。

媽媽們做艾草粿時,他們負責拍攝制作全過程,纏著小芳去摘墊粿的葉子﹔媽媽們磨豆漿時,他們帶著直播設備“環繞”四周,甚至教媽媽們面對鏡頭做美食直播。這些內容經過精心的策劃與設計,通過新媒體傳播渠道,持續吸納蘆塘鄉村IP,不斷裂變新“粉絲”。

9月26日,廈門海滄區蘆塘小芳公社正式成立。蘆塘小芳公社供圖

留住鄉愁:體驗鄉村慢生活

作為蘆塘社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口一片已經荒廢的龍眼林下,修建了一條800多米長的石鋪步道,取名“我想靜徑”。按照規劃,這條步道本應截彎取直,從林中直穿而過。但在施工過程中,有些村民希望能保留自家用地,另作他用。“人不轉,路來轉。”建設方最終決定尊重村民意願,更改前期規劃,因此有了這條蜿蜒而過的步道。

無論是在媽媽們的手工作品中,還是在“小男人”們的鏡頭裡,蘆塘社的慢生活仿佛凝固在時光裡,尤其文圃研學蘆塘基地成立后,人們紛紛感慨“小時候的慢時光,全都回來了!”

文圃研學蘆塘基地的規劃面積約450畝,是一個通過土地流轉,將閑散、拋荒的農地復耕、復種、功能植入,還原高顏值鄉村田園生態場景,從而打造農業+教育(自然教育、勞動教育、美德教育、地方文化傳承)的鄉村振興項目。

海滄人蔡宗澤是遠近聞名的企業家,近兩年返鄉參與鄉村振興,不僅出資400萬建設了漸美村民禮堂,還創辦了文圃研學蘆塘基地,為村民留住鄉愁,也讓城裡人體驗鄉村慢生活。

“當我第一次走進蘆塘,就勾起了小時候的記憶。”文圃研學蘆塘基地創辦人蔡宗澤說,“在離城市這麼近的地方,有這樣一方原生態完好的村落,實屬難得。能夠參與海滄鄉村振興,我感到與有榮焉,感謝海滄讓我的情懷延續。”(方銳)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