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造“山水田園城市” 讓好山好水融入市民生活

2020年10月08日08:0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都市風光好 門前野趣多

  綠樹繁花,白鷺紛飛,魚翔淺底……國慶假期,泉州北濱江公園迎來了如潮的游客和市民,穿林賞景,休閑運動。這裡,如今已變身為泉州的網紅“打卡點”。

  “近年來,泉州依托自然山水脈絡,用綠道串起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建設生態連綿帶,打造出泉州市區全長22公裡的五區十園,並在各縣(市、區)新建城市公園,讓老百姓宜業又宜居。”泉州市領導表示。

  精心規劃,首創生態連綿帶

  “這裡有成片的龍眼林,還種植各式各樣的花草。尤其是傍晚時分,還能欣賞落霞與白鷺齊飛的美景!”今年60多歲的泉州市民陳先生感慨“開門見綠推窗現景”的美好。

  早在2017年11月,泉州市創造性提出“生態連綿帶”,希冀用綠道串起泉州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形成相互貫通、連綿成片的城鎮生態網絡。

  沿著泉州母親河晉江順流而下,北濱江公園五區十園中的北峰園、白水營園、田安園、沉洲園、汀洲園、濱海園依次排開,成為泉州最亮眼的“公園帶”。

  北濱江公園只是生態連綿帶建設的一個示范項目。“我們從居民常走、客人常來的山海聯廊做起,在泉州城市濱海區域形成了十條山海通廊。”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空間規劃科蔡東科長說。

  基於這樣的設想,泉州生態連綿帶由三級網絡化生態空間體系組成:一級是生態屏障區,由若干郊野公園構成,滿足群眾一月一次的使用需求﹔二級是生態廊道區,由十個廊道構成,滿足群眾一周一次的使用需求﹔三級是生態體驗區,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滿足群眾一天一次的日常需求。

  生態連綿帶建設,錢從哪來?據介紹,泉州市採取包括資金投入、土地供應等保障機制,實施政府保障為主、市場運作為輔的運營管理模式,鼓勵多元化資金主體進入生態連綿帶的建設。

  “山線公園”與“水線公園”構成泉州綠道山水環線。其中,山線公園一二期投資約5億元,全長約22.5公裡,用綠道串起清源山、南少林寺、聖墓、大坪山、森林公園等風景區,終於濱海公園,勾勒出壯美輪廓,一路層林疊翠、繁花似錦。而水線北濱江公園,總投資16.5億元,五區十園漸次綻放,串起晉江下游亮麗風景。廊道,則串起山林、水體、濕地、公園,“開門見綠推窗現景”照進現實。

  保留原生態,建設巧用勁

  為做好生態連綿帶建設這個系統性工程,泉州力爭“花小錢、巧用勁、見成效”。

  漫步泉州北濱江公園,記者見到一片綿延5公裡長的原生態龍眼林,碩果累累,平添幾分穿林徐行的情趣。“這裡有2000多畝的原生樹林、上百年的龍眼樹、古榕樹、古桑樹,還有筍江的荷園、草海、花海等,原生態十足。”晉江下游生態整治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杜智謀說。

  在公園建設中,隨處可見石頭被巧妙地加以應用,裝飾點綴。“這些石頭,有的是公路項目建設騰出的山石,有的是從山區收集的溪石,還有的是城市征遷遺留的舊石構件、舊材料。”杜智謀介紹道。

  “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進入北濱江公園白水營園、筍浯園,記者在閩南建筑文化展示區見到海蠣殼牆、出磚入石等泉州建筑符號,還瞧見紅牆、紅瓦、刺桐花組成的“泉州紅”,以及石筍園的觀古城變遷圖、“筍江月色”浮雕牆,游接官亭……

  生態連綿帶建設,低成本是亮色,原生態是底色。泉州市住建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保持原生態植被的前提下,生態連綿帶的各個項目,遍植野花野草,以局部補充、花化彩化的手法修復綠地,還建設低水駁岸等,以降低公園的未來維護成本。

  漠漠水田白鷺飛,蛙鳴虫唱耳邊繞。走進位於泉州台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的海絲生態公園,目光所及,碧湖清波,水天一色,白鷺紛飛,令人心曠神怡。

  “海絲生態公園就地取材,以900余畝的荒雜地恢復綠化,使得近5000畝的農田、湖面、魚塘、濕地及防風林,匯聚成一廊、四區、九景的百崎湖生態廊道。”海絲生態公園項目建設方上海建工園林集團東南事業部負責人上官紀榮說。

  泉州市民黃女士每周都要帶兒子來這裡抓蜻蜓、聽蛙聲,在草上撒個歡。“這裡的海絲公園生態好,野趣也多多,是孩子們親近原野的好去處!”

  不僅如此,把史跡修繕與城市綠化相融合,也成為公園建設的一大亮點。泉州在公園原有的古橋、古榕、古渡、古景中,充分利用構筑物、廢棄構件,實現低成本塑造,最大程度呈現本土特色文化。

  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王宏娥告訴記者,泉州除了新建城市公園、口袋公園、街頭綠地127個(處)外,還對臨漳門、德濟門等中心城區30多處史跡點實施環境整治及綠化提升。其中,泉州“四大書院”之一的小山書院——“小山叢竹”史跡恢復重建便是代表性之一。

  全域推進,構筑生態綠色屏障

  近年來,泉州持續推進主城區、晉江、洛陽江、百崎湖等23個環泉州灣區域的生態連綿帶示范性項目建設,連點成線,逐步形成環泉州灣區域一灣一環十廊的生態廊道。

  在石獅、安溪、泉港區、南安、德化等地,圍繞生態連綿帶建設,各地也因地制宜,做好沿線田園、農舍、田埂、水網、行道樹的線性整理,讓農田野趣、傳統村落、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公園建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態和主題公園。

  在石獅寶蓋山萬畝城市公園裡,以寶蓋山為核心,用游步道、木棧道、自行車道等綠道串聯起寶蓋山風景區中的公園、水庫、山體、濕地、寺廟,形成一個公園集群,即石獅的萬畝城市公園。而在石獅濕地公園,記者見到,連片金黃的稻浪下,隻隻白鷺或悠閑覓食,或輕盈地在濕地上空滑翔而過,曠野畫卷中,呈現勃勃生機。

  在晉江萬畝田園風光示范園,以萬畝稻田為基底,結合農事生產、鄉村習俗、休閑體驗等元素,建設集“綠色農業、休閑旅游、運動健身、田園保護”為一體的田園風光示范園。“目前,正在圍繞景區開展相關項目建設。未來,這裡將是一片秀美的河溪稻田風光,有連片無邊的五彩花田、千畝荷塘濕地、大片的稻田養魚、黃花菜、甘藍、繡球花、向日葵……”晉江市有關部門表示。

  驅車行進在晉江兩岸的鯉城、豐澤、洛江、晉江、石獅一帶,目光所及,有山水田園、灘涂濕地、歷史文化古跡。“憑眼江水闊,閑步濕地幽”,而這,正是泉州建設生態連綿帶的題中之義。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