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倉山智能產業加速崛起 為經濟賦能

2020年10月12日20:55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10月12日電 正在舉行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智能倉山”的身影頻現:“工業富聯”、“智能城管”、1233供應鏈平台亮相了﹔由福州市倉山區組織籌辦的雲VR融合創新產業峰會、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深度融合高峰論壇、智能產業高峰論壇等活動也紛紛登台。

近年來,隨著倉山區深入實施“智能倉山”戰略,智能領域企業不斷聚集,新業態、新鏈條不斷涌現。今年上半年,倉山區智能產業實現產值260億元,佔經濟比重45%,已成為第一大支柱性產業。

“當前,倉山區正全力優化產業結構,深入實施‘優二強三’產業提升專項行動,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新倉山,為福州爭當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排頭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福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倉山區委書記蔡戰勝說,倉山將把智能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打造成兩大主導產業,力爭“十四五”末實現智能產業規模超千億的目標。

“智能倉山”,為發展助力

“我們1233平台入駐倉山僅一年多,截至9月底已入駐商家726家、品牌591個,平台商品總數達77135個。”10月9日,在位於倉山區奧體附近的一二三三國際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作為“智能倉山”的新業態,1233平台由永輝攜手怡和集團、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和民天集團共同打造,是服務國內外貿易企業“買全球,賣全球”的綜合性供應鏈服務平台,鏈接全球233個經濟體,目前正為永輝超市的“娛樂星球”項目提供多種供應鏈解決方案。

像一二三三公司這樣的智能產業企業,在福州市倉山區已聚集了560家,新業態、新鏈條也不斷涌現。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數字福建、數字福州加快建設,倉山區充分發揮福州“南大門”的區位、交通優勢,區內高校、科研院所較多的文教優勢,提出建設“智能倉山”的發展定位,為經濟賦能,為發展助力,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倉山區智能產業發展已駛入快車道,智能產業佔經濟比重從2018年的38%提高到2020年上半年的45%,今年上半年倉山區智能產業已實現產值260億元,預計今年可實現產值550億元。

倉山區是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場館所在地。“峰會已成為福建、福州的一塊金字招牌。借助這個平台,我們全方位地展示倉山智能產業建設成效,提高知名度,增強品牌溢出效應。”倉山區負責人介紹,借力峰會,吸引了一大批企業來倉山實地考察、深度對接,引導一批項目簽約落地,營造智能產業發展良好氛圍。

強鏈補鏈,“高精尖智”集聚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百度、華為、富士康……“智能倉山”建設一年多來,已落地智能產業項目332項,實現新增產值47.4億元。

項目多,還需鏈條強。結合實際情況,倉山區凝練出人工智能、互聯網+、北斗應用、5G+、虛擬現實五大產業生態鏈條,開展強鏈補鏈工程。同時,為這些產業鏈條打造“一軸三帶、三區三鎮”等重點集聚區域,加快形成以“高精尖智”為特色的智能產業高地。

目前,該區已建設形成以字節跳動為代表的互聯網小鎮﹔以百度、華為等為龍頭企業的AI小鎮﹔以北京大學北斗網格碼、武漢大學測繪遙感技術應用為核心的北斗小鎮。三個小鎮載體總建筑面積超10萬㎡,入駐企業超150家。

有了鏈條和集群,倉山智能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9月29日,位於北斗小鎮的富士康工業富聯東南運營總部啟動運營,當天便與宜美電子、鼎捷軟件等上下游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

“工業富聯是富士康在福建的首個項目。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其他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及軟硬件的升級。”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區域總監王皓說。

位於倉山區的宜美電子,嘗到了這一合作的“甜頭”。該公司主要生產可穿戴電子設備,原本生產線以人工為主。近期與工業富聯達成合作,導入了自動化生產線,本月已完成調適。預計投產后,人力可以節省50%,效率可提高20%。

政企合力,打造智能應用先行區

目前,智能應用已不局限於產業領域,更走向了社會和生活。如何以打造“智能倉山”為契機,提高城市管理、政務服務效率,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倉山區正探索以應用場景建設為支撐,全力推進智能黨建、智能教育、智能城管、智能交通、智能商貿、智能政務、智能醫療、智能文旅、智能工業、智能園區等十大應用示范場景建設,打造智能應用先行區。

今年5月,倉山區“智能城管”啟動運營,在福建省內率先利用5G+無人機技術進行“兩違”整治。

“以前我們用人工巡查樓頂違建,市民不開門,我們就上不去。現在有了5G+無人機巡查,每天作業面積可以達到30平方公裡,案件從立案到查結全部執法工作流程隻需1小時。”倉山區城管局負責人介紹。

目前,倉山區正在總結推廣橘園洲片區工作方法的基礎上,推動金山、福灣、浦上、高盛高仕等工業園區規范提升,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智能產業打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吳舟 王光華 林瑋東)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