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禮記》有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對於黨和國家建設的極端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我們黨和國家一直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教育之重,亦是時代之托。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地位,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與此同時,教育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當前,我們正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是新發展格局對當前教育改革提出的時代“大考”。
在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承擔育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頭腦特別清醒、立場特別堅定,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教育要更好地承擔起應對時代和環境變化、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任,必須站在適應新發展格局,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樹立以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為核心的“大教育”觀,“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全方位全時段培育“時代新人”。
高校要發揮好人才和人力資源工作的“母機”的作用。一方面,整合專業資源,提供教育方案,做好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連接器”。高校要堅持教育的“四為”方針,推動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匯聚學科優勢,設計教育方案,為高校服務國家社會、為群眾接受優質教育搭建橋梁,使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惠及各個年齡階段不同教育需求的社會成員,滿足“人人、處處、時時”的學習需要。另一方面,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加強職業培訓,提升能力水平,做好職業發展的“助推器”,為勞動者更便利地適應工作崗位和職業發展要求提供知識和技能的支撐。
百年之計,教育為先﹔教育之計,教師為先。作為我國高校重要組成部分的師范院校,必須尤其注重教師培養培訓,提振育人信念,做好立德樹人的“孵化器”。要對標新發展格局需求,切實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機制,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標准培養“大國良師”,為構建適應新發展格局的終身學習體系,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肩負起“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責任。
(作者:嚴帥,系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