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放晴,自駕來到福清一都鎮東關寨游玩。這裡安寧愜意,是難得的“周邊桃源”。車行半路,就可以看見氣勢雄偉的東關寨,傲然屹立於半山坡。
“東關寨”名字的由來,與一都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都原屬於永泰縣轄區,它的位置相對於永泰縣城而言,處於東面﹔其次一都是山區,出門的路要經過山嶺,古時山嶺上的路口稱為“關”,深山裡的村子叫“寨”。這就是“東關寨”的名字由來,意為東邊山嶺上的村子。寨門口視野開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枇杷林。
東關寨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當地何姓家族花了三十多年才興建完成。從東向西,層層遞升,盤踞山頭,堪稱是 “古城堡式”的建筑代表。“堡”是福建山區獨有的一種防衛性極強的民居形式。明嘉靖年間,倭患猖獗,人們普遍存在防御心理,因而沿海百姓紛紛筑堡自衛。百姓或聯合各姓宗族,或同一強宗大族以土堡的形式,結成一個具有半軍事性質的鄉族組織,共同抵抗倭寇的侵擾,所以明代中期東南沿海“倭寇”的侵擾,是“城堡式”建筑發展的重要契機。
東關寨經歷數百年風雨洗禮,外觀幾如當初,與閩南的土樓有異曲同工之妙。東關寨石牆有十米高,大概等同三層樓,石牆之上再筑土牆。站在古老的廊檐下,人顯得特別小。推開歷經火燒水浸的古堡之門,牆垣的厚度達2.5米,一個人展開雙臂都抱不過來,門的材質是重陽木,防腐防火,超級厚重。門后的石牆裡還藏了個2米的大門閂,也是超級重,門閂中間有兩個鎖,相當於雙重防護。門上有三個機關小洞,小洞上接著一個大水箱,一旦土匪用火攻大門,寨內的人們可以從上面用水澆灌,形成“水帘洞”予以滅火。東關寨分上下兩層,呈中軸線對稱,三進布局,由門樓廳、正廳、后樓院等組成,兩旁別院各居左右。共有99個房間,以前住著一整個大家族,兩百多號人,可熱鬧了。寨內的第二層樓,設有近2米寬的哨廊,環寨一圈共260多米,寨民可以在裡面跑馬巡邏,抵御外敵。牆垣上設有瞭望孔,旁邊挖通著槍孔,從瞭望孔向外展望,寨外風景一目了然。而槍孔又分為炮孔與槍箭孔兩種,大小不一,一共有79個,真可謂易守難攻。
來到寨內的前廳,兩層變為一層,有7、8米高,非常寬敞,通透。兩邊的木門都是“加長版”,有3米高。房梁上的斗拱木雕也很講究,不是常見的浮雕,而是透雕,更為立體精致。前廳和正廳通過“儀門”相隔。每逢有重大婚喪慶典儀式、歡迎貴賓時,這道門才打開。
接著來到東關寨的中心點——正廳。正廳的天井裡,有一口石墩。猜猜看這是干啥的?有人猜插柱子,插旗子。正確答案是舉辦活動時為免受日晒雨淋,先人們設計了這套轉軸設備,活動的穹頂—“漫天布”。啟用時將轉軸轉動,“漫天布”從屋檐下扯出挂在堂前游廊的屋檐下,為防止下垂,在天井中間以兩根立柱及麻竹支撐,搭蓋成“人”字形。
特別有意思的發明,去過很多古堡古寨之前都沒有看到過,驚嘆古人的智慧。正廳的高度有十米多,比前廳更高。以前寨內最隆重的儀式,就在這裡舉行。處處都是豪宅的風范,你看:門檻這麼高!正廳后的天井,藏著天然的大山。寓意是靠山吃山,有靠山。山體上是一面巨大的風火牆。這樣如果一個院子著火,不會蔓延到另一個屋子。走到后廳,天井內的蓄水池,不是那種底下井水,而是源源不斷的山泉流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路路通,隨便走。”二層樓的內廊,能通到每家每戶。過去,成年后的女生,就不能和父母同住,要住到后樓院,就是“小姐的閨房”。這邊的風景就比較清幽,待嫁的閨女們在這裡看書,繡花,撫琴,畫畫。牆上還有對應的木雕,牽上一根繩子,用於挂字畫。光線透過木欄杆、窗花投射的線條,非常好看。
走了一圈,累了,來美人靠休息一下。感慨這裡真的就是個城堡,堅不可摧。屋頂也很有設計感。
現如今,如若進入寨內,在沒有“導游”的情況下,還是宛若進入迷宮。從東關寨出來,踏上古道繼續追逐著美景,踩著石板路,沿著路邊驛道,來到了下宅畬族村。很原生態的村落,不少村民居住,柴房裡堆著柴火,院裡晒著果干與藥材。往山林裡走,會看到這裡500多年樹齡的“樹王”,獨木成林佔地15畝。夕陽西下,虫鳴鳥叫,枇杷林沉浸在一片金黃色之中。(福州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