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帶來“致富經” 廈門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助力脫貧

2020年10月20日08:28  來源:廈門網
 

  【數字】

  6220人

  2018年至今,下派制科技特派員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漁民電商、種植技術培訓116次,參加培訓農民、漁民6220人﹔舉辦科普、健康、鄉村振興文藝演出、科普進校園等活動36場,參與群眾近萬人。

  1690項

  2020年,廈門市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橫向課題1690項、合同金額4.32億元,建立和孵化136個科研基地及企業、轉化成果60項。

三位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村民(右二)治理病虫害。(資料圖/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攝)

  在同安蓮花鎮,科技特派員引進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藝,使茶葉平均價格由60元/公斤上升到120元/公斤﹔在集美灌口鎮,科技特派員聚焦扶持仙景芋產業,幫助農民增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工作,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在做強隊伍、搭建平台、精准對接、強化保障等方面大膽創新,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隊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引擎帶動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

  亮點1

  構建創業平台助力農民增收

  為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業,提升其進一步服務“三農”能力,廈門市從建立創業鏈和創業基地入手,構建各類涉農創新創業平台,引導科技特派員開展創新創業,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廈門蝦苗”的成功就是一個生動寫照——廈大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三所、集美大學的科技特派員,牽頭聯合省內10多家企業建立福建省對蝦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中心等一批創新平台,獲得國家審定的5個水產新品種,其中,“廈門蝦苗”銷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

  集美區灌口鎮科技特派員聚焦扶持仙景芋產業,從育苗、種植、病虫害管理、深加工、銷售,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務﹔同安蓮花鎮科技特派員引進武夷岩茶制作技藝,使茶葉平均價格由60元/公斤上升到120元/公斤﹔翔安新圩鎮科技特派員指導開辟40畝試驗基地,遴選出3個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馬鈴薯品種,示范種植200畝,同時推動1600多畝龍眼高接換種……近年來,廈門市許多下派制科技特派員深入各村居,助力當地農民增收。

  此外,下派制科技特派員還通過舉辦各類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例如,同安五顯鎮科技特派員組織開展果蔬種植技術、病虫害防治以及新型農民實用技能等21場1000余人次的專業技術培訓。

  目前,廈門市已建立1個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和1個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員、農民、青年到廈門市已構建的41個各類涉農創新創業平台、219個眾創空間創新創業。

  亮點2

  發揮人才作用推進成果轉化

  除鼓勵科技特派員積極參與全市鄉村振興建設外,廈門市立足各區需求,進一步將服務領域拓展到工業、衛生教育、文化旅游、綠色環保、城鎮建設等領域,鼓勵科技特派員深入“三高”企業開展駐點服務,借助人才與科技的力量,推動廈門市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發展。

  為促進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自2017年以來,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特派員致力於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征集和對接工作,目前累計征集了超1000項企業技術需求,促成企業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效對接的技術需求項目數約320項,已幫助企業解決了120項技術難題。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科技特派員陳少華開發的分散污水處理技術,通過技術入股中科同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在廈門、漳州、龍岩等市的63個行政村成功推廣並運行。據介紹,目前共有約230個項目正在設計、實施,工程日處理水量總和突破3.7萬噸,累計合同總額約5.9億元。

  亮點3

  推動鄉村振興隊伍不斷壯大

  2011年,日本留學的“海歸”碩士康英德做了件“瘋狂”的事:他在同安竹壩承包了50畝地,投資上百萬元開辟農場。

  近十年耕耘,康英德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種苗培植技術帶回廈門,不斷在自己的基地上實踐,把最優秀的成果帶給農戶,將他的廈門百利蔬菜種苗事業做大做強,其種苗產業排名全國前5名,為廈門農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也是廈門市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帶動增收致富的一個典型案例。

  與此同時,省亞植所選派科技特派員來到翔安區新店鎮,示范帶動建設800畝名優火龍果新品種選育基地,年產量達1500噸,成為廈門市最大的火龍果生產基地,翔安新店鎮被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廈門市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壯大,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等方面發揮了引擎帶動作用。

  【背景】

  創新選派機制 不拘一格選才

  2018年,《廈門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意見》出台,廈門因地制宜實行“下派制”和“平台制”,深化服務“三高”企業和脫貧攻堅領域,充分發揮區級力量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如今,廈門市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壯大,已成為黨的“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平台制”即建立“廈門市科技特派員與技術服務對接平台”,依托市科技局網站和微信小程序同步運行。現已注冊個人科技特派員905人、法人科技特派員43家,平台科技特派員靈活對接各區需求,開展技術服務和產學研合作。

  “下派制”即以島外四區23個鎮街的需求為導向,選派市、區兩級科技特派員實地進駐各個鎮街。2018年至今,累計下派207名科技特派員,積極參與廈門市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人物】

  同安區祥平街道科技特派員樂文:

  工作深入鎮街 資源送到田間

  樂文(左三)與同事、專家和村干部一同深入田間地頭調研。

  金秋時節,汀溪鎮造水村的改良版芭樂熟了。在清華海峽研究院農學專家的指導幫助下,半畝實驗田裡,土壤結塊、果實木質化等問題已有改善,改良版芭樂的口感也變得更綿軟香甜了。

  農作物品質的提升、專家的到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科技特派員樂文和同事們的牽線搭橋。

  2018年10月,廈門市科技局下屬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樂文來到同安區祥平街道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兩年中,他扎根同安基層,將大半時間花在深入工廠車間、田間地頭上,一邊了解生產一線需求,一邊尋求和嫁接科技資源。“科技特派員的工作特點就是要將主觀能動性與大規模跨界協同發揮到極致,聯動到極致。”樂文說。

  甘蔗是祥平街道過溪村的主要經濟作物。一次調研中,樂文了解到,由於村裡甘蔗種植方式多年未變,加之傳統品種產量低、產值低,年輕人都不願種甘蔗,紛紛外出打工。走訪聯絡后,樂文成功對接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甘蔗收獲時,一支由十名專家、科技特派員組成的“特種兵小分隊”直接將會議開進田間頭,為村民“把脈開方”。

  為了讓更多鄉村、村民共享優質科技資源,樂文還努力打通國家、省、市三級公共技術與科技中介服務平台資源,在廈門市首創“多鎮街協同作戰”模式,並集合多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力量,將服務面擴大。兩年來,由樂文負責策劃、組織、實施兩個以上鎮街、五名以上科技特派員參與的“跨鎮聯動服務”已有十余次。

  時至今日,已有30多批次央企院所、省市兩級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深入同安鎮街,開展承包小面積試驗田、批量指導農戶改良土壤、為企業提供技術需求對接服務等工作,真正做到用科技助力富美同安發展。

  海滄東孚街道科技特派員羅小文:

  當好橋梁紐帶 促進產業興旺

  羅小文(左)到花卉企業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難題。

  “小羅,快來店裡看看,這是剛開花的蝴蝶蘭,你可以帶回去擺在家裡。”“小羅,聽了你直播賣貨的建議,花賣得比以前快多了。”走過海滄東孚街道的一家家花卉苗木企業,羅小文常常能聽到店家們熱情的招呼聲。

  羅小文是駐東孚街道的科技特派員。起初,羅小文對當地產業現狀一無所知,他迅速組織成立策劃協調小組,走村入戶,調查摸底東孚街道33家花卉苗木企業、26家農家樂及其他休閑農業類企業,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傾聽村民的具體困難。

  “我學的是計算機相關專業,來了之后就一直在琢磨著能不能落實‘互聯網+’的產業發展思路。”一次調研中,羅小文發現商家在大棚裡直播賣花。與商家交流后得知,直播電商由於剛剛入駐,沒有固定的直播場所,隻能在種植大棚裡直播,不僅直播效果不好,也無法廣泛對接街道的眾多花卉種植企業。

  羅小文立刻把調查情況向街道匯報,積極協調新的直播基地場所,並為直播電商與企業牽線搭橋。2019年10月,廈門首個淘寶福建綠植花卉產業帶直播示范點,也是全國第二個以花木為特色的淘寶官方授權基地挂牌落地東孚。

  花卉苗木企業融資難怎麼解決?羅小文積極牽線東孚街道聯合廈門金圓集團成員企業攜手銀行金融機構,舉辦融資對接會,不少企業在會上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融資產品。

  推進過坂社區閑置房源打造精品民宿、參與機耕土路修復工作、打造花卉長廊鄉村休閑游等旅游動線……羅小文積極發揮科技特派員橋梁紐帶作用,或沉到田間地頭、或深入百姓家中,利用資源,牽線搭橋,圍繞鄉村產業振興認真負責地開展產業服務工作。“作為科技特派員,最重要的就是本著干實事的心態,用心用情幫助村民,為促進東孚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羅小文說。(廈門日報記者 吳君寧 羅子泓 陳璐 圖/受訪者提供)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