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廈門市在22個一、二線城市中脫穎而出,入選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工作示范城市。
試點一年多以來,廈門市對照考核指標,統籌房源供給、市場需求、城市發展等因素,持續推動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在日前住建部、財政部組織的綜合考評中取得了95分的較好成績。
10月12日,廈門市住房局聯合財政局出台了《中央財政支持廈門市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專項資金申領、審核操作細則》,推動住房租賃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培育市場:構建多元市場主體格局
泉州人釋兒文去年大學畢業后,來到廈門工作。“我選擇的是軟件園2期附近的‘CCB建融家園·望海公寓’,一室一廳,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直接拎包入住,在這裡生活,舒心、安心。”她表示。
望海公寓是建行旗下建信住房服務(廈門)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項目,目前該公司已先后推出5個租賃住房項目,共計提供房源1400多間,這些項目分布在島內外,戶型不一、價格高中低各個層次都有,可以很好地滿足剛剛畢業走上社會的大學生群體需求。
事實上,去年成為試點城市以來,廈門市充分發揮先發優勢,積極培育市場主體,通過出台鼓勵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等措施,推動租賃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以萬科、建信住房等為代表的外地、本土知名房企紛紛布局搶灘進駐,全市住房租賃企業總量持續保持增長。廈門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陳江生表示,截至目前,機構化住房租賃機構數量從試點初期不到10家增加至45家,其中規模化租賃機構增至13家﹔同時,鼓勵關聯行業機構積極參與、推動傳統二房東轉型升級,業已構建起了高中低並舉、大中小兼備的多元市場主體格局。
增加房源:拓展租賃房源供給渠道
怎麼從供給層面加大對住房租賃市場的扶持,從去年開始,廈門市注重從源頭抓起,加大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多渠道、多層次拓寬租賃房源,最大程度地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
按照新建一批、盤活一批、征集一批的方式,廈門已基本形成通過出讓國有租賃住房建設用地,推進集體發展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加大園區配套建設等做法,盤活存量公租房、安置房、個人閑置住宅等存量房源,推動商辦、SOHO改為租賃住房等多重渠道,進一步增加租賃房源的有效供給。
記者了解到,經初步審核,廈門市預計可納入獎補項目43個,房源約3.2萬套(間)。
根據此次出台的“操作細則”,隻要符合條件,新建項目給予建安成本補貼,利用農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建設租賃住房的,每平方米再增加300元的建安成本補貼。此外,改建或盤活項目也將按一定標准給予補貼,運營項目在達到1000套(間)或總建筑面積(含公攤)達到3萬平方米的基礎上,試點期間出租並在市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系統備案的,每新增1套(間)給予不高於600元的運營補貼,每家企業補貼累計總額上限為300萬元。
陳江生表示,根據“操作細則”,補貼對象涵蓋面廣,補貼標准精准實施,覆蓋范圍廣泛。申領主體為在廈門市從事住房租賃行業的合法企業。
科技賦能:強化服務監管平台建設
租賃住房多了,如何加強監管?
記者了解到,在已上線兩年的廈門市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系統(一期)的基礎上,廈門市在現有線上房源發布、簽約備案、評價投訴、金融服務等住房租賃全生命周期業務功能基礎上,新增租賃企業、經紀機構備案,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租賃市場監測,獎補項目全流程監管、風險提示預警等模塊,逐步實現住房租賃市場全過程監管,服務事項已實現“掌上辦理、不見面辦理”。
市住房局住房租賃交易服務處負責人王雲招說,系統實現了三個“真”,首先是身份認定,也就是確保“真人”,通過引入“i廈門”惠民平台、螞蟻金服、微信等多個平台的實名認証系統,最大程度確保用戶個人信息的真實性﹔其次是確保“真房”,通過將發布房源與房產部門的產權信息、民政部門的門牌地址信息、公安部門的基礎數據信息及中介協會已驗真的房源信息進行比對核驗,“線上+線下,數據+人工”,確保房源真實﹔最后是規避假中介,實現“真委托”,通過接入中介行業協會平台,所有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資質一目了然。
截至9月底,廈門市住房租賃系統已累計訪問313.94萬次,發布房源35.72萬套(間), 備案租賃合同4.33萬份,真正為住房租賃市場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