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明年5月底前完工

2020年10月22日09:08  來源:廈門網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記者王火炎攝)

  依海而生的秋茄、桐花樹、木欖、白骨壤、無瓣海桑等紅樹林連綿成片,滿目蔥蘢﹔白鷺等鳥類在紅樹林裡棲息覓食、翩躚飛舞,退潮時的招潮蟹探頭探腦,好不愜意﹔4.2公裡長的木棧道蜿蜒著向大海延伸,“海上森林”觸手可及……

  記者昨日了解到,福建省最大的人工紅樹林公園——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將於明年5月底前完工。值得一提的是,4.2公裡的木棧道在郁郁蔥蔥的紅樹林中格外搶眼,漫步木棧道,市民可以體驗行走“海上森林”的樂趣。

  恢復生態,灘涂長出“海上森林”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位於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這裡曾是淤泥灘涂,無序的海上養殖破壞了這裡的生態環境。沒想到,曾經的灘涂竟然已經“長”出了一片“海上森林”。目前已種植的紅樹林長勢良好,有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紅海欖、海芒果、老鼠簕等品種,成了各種底棲生物、海鳥青睞的家園,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海水與淡水相交匯的獨特地理位置,為紅樹林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條件。在紅樹林裡,像招潮蟹、跳跳魚等底棲生物,有了很好的生存環境。而鳥類也有了棲息地,退潮時可以在灘涂上覓食。”市海洋局項目辦副主任余炎烽介紹,公園一期種植了紅樹林近50萬平方米,二期36萬平方米的紅樹林也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部種植完畢,屆時,公園裡紅樹林的總面積將達到85萬平方米,成為廈門乃至福建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

  此前,廈門大學曾對已完成的一期生物環境本底調查,結果表明,紅樹林生態修復區內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的物種數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個體數提高了3.3倍。

  余炎烽說,接下去還將依托科研團隊,跟蹤紅樹林底棲生物,監測鳥類多樣性恢復情況,為下一步紅樹林生態系統重構提供依據。

  固碳釋氧,中和“廈門會晤”碳排放

  從無序養殖的海域到如今景色迷人的“海上森林”,下潭尾濱海紅樹林生態公園即將成為廈門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今年春節前,1.8公裡的南岸棧道完成建設,前不久又新增兩處紅樹林宜林灘地,宜林灘地同時建成2.4公裡的棧道。連接公園南北兩岸的二期上島棧道工程將於近期進場施工,待工程完工后,游客可步行上島,在海上盡覽紅樹林美景。

  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的建設將為市民提供一條4.2公裡長的海上健康步道。預計明年5月底前,市民就可以行走在海上的蜿蜒步道,紅樹林近在眼前,漲潮時就像走向海的盡頭,退潮時還能看見招潮蟹、跳跳魚等活力充沛的潮間帶生物。走累了,您也可以停下來休憩。木棧道設置了攬月台、清音台和觀鳥塔等觀景平台。目前正在進行裝修,並逐步對外開放。

  紅樹林就像“城市綠肺”,有固碳釋氧的作用。作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林的示范基地,下潭尾濕地公園將在未來20年裡,把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產生的溫室氣體,通過以種植紅樹林的方式中和,實現“零碳排放”目標。這是廈門市通過造林方式實現零排放目標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守護海洋,全市已種近200萬平方米紅樹林

  海岸線既是“顏值擔當”的風景線,也是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命線。廈門海岸線長達194千米,灘涂面積廣闊,適宜紅樹林的生長。

  由於20世紀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廈門海岸的紅樹林遭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年來,廈門因地制宜地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開發與利用,為城市打造了一道海洋生態安全屏障,為海岸線筑起“綠色堤壩”。

  為了逐步恢復紅樹林生態濕地系統,市海洋局積極爭取國家“南紅北柳”“藍色海灣”等生態工程項目的資金,開展紅樹林生態修恢復。目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在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和翔安5個行政區域的27個點,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市海洋局表示,紅樹林將在保護和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灣區水質,提升海岸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小知識】

  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其發達的根系適應海岸潮間帶周期性的海浪沖刷,是典型濱海濕地物種。市海洋局委托集美大學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區進行採樣和實地觀測,進行紅樹植物生物學鑒定,掌握了廈門灣共有真紅樹林植物5個科8屬8種,分別是秋茄、白骨壤、桐花樹、木欖、紅海欖、無瓣海桑、拉貢木和欖李。

  【預告】

  國際海洋周

  將有配套活動

  今年11月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舉辦期間,廈門市將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配套開展“同護紅樹林,共筑生態美”海洋文化嘉年華活動。活動將以“紅樹林成就館”“紅樹林攝影館”“紅樹林科普館”“紅樹林生態館”四大展館為核心,在園區內配套開展研學、寫生、攝影採風等主題宣傳。歡迎市民關注並積極參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洪鷺燕)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