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穆雲畬族鄉找准發展路子,構建“2+N+旅游”特色產業體系,做足融合發展文章
產業有后勁 致富路子寬
在10月21日舉行的第十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上,福安穆雲畬族風情小鎮獲評“寧德市示范旅游小鎮”,桃源畬鄉旅游小鎮上榜“寧德市達標旅游小鎮”,參加活動的部分代表因此慕名前往穆雲實地採風,親身體驗山水美景和畬族風情。
這兩項榮譽為穆雲畬族鄉發展全域旅游和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產業興,百業興。“我們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做強做優示范村、全力攻堅薄弱村、激活帶動中間村,努力構建‘2+N+旅游’特色產業體系,即主攻水蜜桃、茶葉兩大拳頭產業,帶動刺葡萄、臍橙、獼猴桃、甘薯等關聯產業,發力農旅、文旅結合的鄉村生態旅游。”福安穆雲畬族鄉黨委書記鐘廷富說。
做強品牌
“我家種的5畝水蜜桃,都是在微信朋友圈賣出去的。”穆雲畬族鄉虎頭村村民葉應霞說,每年桃花節都有很多人前來賞花,她給游客義務當導游,順帶就加了微信,現在朋友圈有近2000人,水蜜桃不愁賣。
葉應霞的娘家在南平,她回憶道,當初之所以遠嫁到穆雲,看中的正是這裡山水好,種的桃子好吃,人富裕。村裡像她這樣嫁過來的婦女還有不少。
“通過實施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品牌化拓展、信息化銷售、企業化生產和農旅聯姻、文旅聯姻,游客到此可以春賞桃花夏摘桃、秋嘗桃膠冬品酒。”虎頭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吳樹燦說,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4.69萬元。
為拓寬銷貨渠道,虎頭村不但連續舉辦九屆畬鄉桃花節,還積極引導農戶與電商平台對接,現已開設近30家農產品網店,還建起農村淘寶服務站。
做強產業品牌,激活產業活力。如今,在虎頭村的輻射帶動下,穆雲畬族鄉其他村及穆陽、康厝、溪潭等周邊鄉鎮發展種植水蜜桃3萬多畝,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
抱團發展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穆雲畬族鄉科后村,第一眼就看到村口有很多農戶正忙著建新房。
“科后以前是鄉裡6個產業薄弱村之一,沒有特色產業,人口大量外流,多少年沒人建新房。現在大不一樣了,村裡選准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依托農墾穆雲的技術、品牌、市場,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村民腰包鼓了,吸引越來越多的鄉親回流。”科后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淼海說。
張淼海說的農墾穆雲,是穆雲畬族鄉採取共建、幫帶等形式,創新產業黨建聯盟,對接福安市農墾集團與貴洋、橋溪、嶺坑、翁洋、蟾溪和科后等6個產業薄弱村,聯合成立的福安市農墾穆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有了農墾穆雲這個紐帶,我們將鄉農業服務中心、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成員的力量有效整合,組成鄉村工作服務隊,探索‘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動產業薄弱村抱團謀振興。”穆雲畬族鄉鄉長藍濤說。
去年,科后村村民組團外出考察茶葉市場,隨后開墾荒地,一期建起300畝產業園,其中新改種的茶園已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益。“以前,我們種植的本地茶賣不出好價錢,改種新品后,今年茶青每公斤賣到238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科后村村民雷住生一期成功改造6畝茶園,接下來准備再分批改造剩下來的十幾畝。
提升產業
今年國慶小長假,白雲山下的穆雲畬族鄉下逢村日接待游客五六千人次。
“我們這裡好山好水還有好口碑,在農家樂可以吃到新鮮地道的飯菜,還可以捎上一些土特產。”下逢休閑漁村項目負責人許洋洋說,這裡的民宿都得提前預訂。
作為鄉裡主導產業效益並不明顯的25個中間村之一,下逢村按照“福安市中心城區的休憩驛站”定位,大力發展休閑旅游,通過“村委+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實現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雙增收。
眼下,許洋洋正忙著籌備畬鄉半程馬拉鬆賽。“整個比賽路線會把沿途5個產業薄弱村串起來,我們還要求每位運動員途經每個村時都自拍一張照片發到朋友圈,給美麗穆雲代言。”許洋洋介紹。
“我們以各中間村主導產業為基礎,按地域相近、產業相似的原則,進一步擴大片區內主導產業優勢,推動全鄉產業提升。”鐘廷富舉例說,穆雲高海拔地區毛竹林較多,通過投資建設毛竹加工廠,改變本地僅銷售原竹的低效益經濟模式,把原竹轉化為商品,增值三四倍,覆蓋帶動9個中間村。(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范陳春 通訊員 吳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