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江夏學院:接地氣,所以有朝氣

2020年10月30日15:58  來源:東南網
 

校領導與工商學院老師交流企業共建實驗室。

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揭牌。

在今年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福建江夏學院裝配式建筑產業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遠超同類院校相同專業的平均水平。“熟悉理論又具備較強動手能力”,省建筑業協會混凝土分會肯定了江夏學生綜合素質。

畢業生就是一所高校的名片,也在高校辦學育人水平的試金石。根據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歷年用人單位對福建江夏學院培養的學生滿意度平均為95.93%。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區域一流應用型本科大學,是地方普通高校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陳國龍校長認為,“江夏學院要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的應用型本科大學,第一要素是地方需要,第一資源是行業認可,第一支撐是特色鮮明,第一動力是示范引領。”

近年來,學校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深挖行業辦學優勢,聚焦親行業、重開放、創特色三大發展理念,以建設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為“主線”,創新構建了應用型學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群、產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整體應用型改革體系,在辦學育人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改革模式和發展模式。

傳承基因

全力推動產教融合

作為經濟社會的高端服務業,資產評估人才在福建嚴重緊缺。工作僅2年,在公司發展勢頭良好的薛美玲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十分明智。她是福建江夏學院2018屆畢業生,原本是會計專業學生。2017年正逢資產評估考試改革,學校與中興資產評估公司合作開辦中期嫁接班。旁聽公司宣講后,她報名加入嫁接班。

“大學生對於資產評估概念模糊,職業發展方向更是不清晰。但是中期嫁接班給了一個通道,不僅有理論知識的積累,還有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的雙導師指導。在實踐中培養了自己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專業精神,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薛美玲說道。她不僅順利通過全省資產評估執業証書考試,而且入職中興評估。

在資產評估領域,福建江夏學院成了政產學研合作辦學的急先鋒。2017年,會計學院與省資產評估協會聯合成立全省首個“資產評估與財務服務”產業學院。以行業協會為橋梁紐帶,深化學界和業界合作,拓寬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從而向福建省資產評估行業輸送更多素質優良的人才。

產業學院成立后,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准則,形成了“課証融通”、加餐培養等多種混合式人才培養模式:在省屬公辦本科院校首次設立資產評估專業﹔與中興資產評估公司合作舉辦全國首個資產評估專業中期嫁接班,課程 “嵌入”職業資格標准,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証照,拿到從業的“入門磚”……

福建江夏學院會計學院院長甘健勝教授表示:“產業學院作為載體,實現了政產學研四位協同、科教結合政校合作,一整套協同育人機制正在生根發芽。”

對於合作辦學成效,中興資產評估公司高級副總陳飛表示滿意。他說:“推動人才供給側改革,著眼人才需求端,我們真正實現了企業‘下單’,政策‘加料’,高校‘配菜’”。

發揮之前行業辦學的經驗積澱,將應用基因滲透進辦學育人之中,福建江夏學院近年來在產教融合方面積極探索。切合省市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重點經濟領域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他們陸續創建了裝配式建筑產業學院、財富管理學院、資產評估與財務服務行業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聯發物業產業學院與議和勞動人事學院等6個產業(行業)學院。

服務區域

主動融入地方產業

連日來,江夏學院電子信息科學學院的武永華老師與福建科技小巨人企業——智恆科技保持聯系,校企雙方共建的“物聯網開放式應用平台”即將“上線”。依托平台,他們期望可以凝聚更多有志之士,在環境監控、遠程抄表、智慧農業、智能家電、智能硬件、節能減排、車聯網、工業控制、物流跟蹤等多種物聯網領域開展教學、實訓、展示、課題研究和創新產品開發。

電子信息科學學院是一個“院齡”隻有7年的年輕學院,陳達貴院長透露,2013年設立后,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高起點”辦學,接地氣服務。

全院引進24位博士,研究方向涵蓋光電顯示器、LED光學、物聯網等福建的優勢信息產業或者新興產業﹔81位專任教師中有10位教授,其中包括著名學者邱羽教授和張鵬教授﹔學院擁有3個省級科研平台,還承擔了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學院成立的智能光電子專業群實現與產業群緊密結合,與產業信息鏈結合,與企業合作建立了27個實踐基地。

武永華老師透露,學校與智恆科技緊密合作關系源自2014年。6年來,校企共同研發6項科技成果,申請14項專利技術,發表5篇專業論文。

智恆科技物聯網事業部市場營銷中心總監李立春表示,當時公司在水務新型自組網絡研發上存在技術難點,與江夏學院合作攻關,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案——《基於多Agent構建Ad-Hoc網絡水表集抄系統》。相關產品面世后,不僅在市場取得優異業績,雙方還共同申請了福州市科技局項目。

正是基於對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前景的共同信心和願景,雙方合作一直升級。2017年5月,江夏學院與智恆科技共建 “物聯網校企聯合研發基地”,雙方合作培養物聯網方面人才,促進成果轉移轉化。2019年,江夏學院與智恆科技共同舉辦2019數字福建物聯網傳感技術論壇。

“積極主動對接並融入地方的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努力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地方發展的智庫和創新源、行業和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生力軍。”這一辦學定位如同指揮棒,引領福建江夏學院相關學科建設。

福建省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協同創新中心就是新辦學思路下的產物。作為首批全省15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自2013年創立以來,針對福建省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問題,中心聚焦土木工程行業在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混凝土領域,福建江夏學院牽頭聯合福州大學、湖南大學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

通過科研攻關,成功解決了混凝土結構拆除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混凝土處理難題,有效提升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保証工程結構質量﹔同時促進建筑廢物在源頭分類、場內循環和分級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土地佔用,大量節省天然資源、保護自然生態。

他們還參與制定《福建省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十三五”規劃》,編制形成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准﹔與省內外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讓研究成果成為福建省土木工程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2019年,中心的研究成果《再生骨料混凝土高性能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多方共育

精准獨到培養人才

福建江夏學院2016屆畢業生黃悅華入職福州萬科物業,短短2年后就升任項目經理。雇主對於她的評價是,“專業技術素養與管理素養相結合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她認為,在校期間多元化課程體系讓她在工作中如虎添翼。雖然是物業管理專業,但是樓宇智能化,園林藝術、法律法規、公共管理等課程讓她迅速適應了工作不斷變化的要求。

以培養“新時代 新福建”建設所需復合性創新性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福建江夏學院的育人體系“精准獨到”,形成了“課証融通”、加餐培養、賽課結合等多種混合式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實施專業“雙帶頭人”制度,校內高級職稱骨干教師和校外優秀業界人士共同作為專業負責人,並建立專業群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外人員佔比高達50%以上。

讓企業深度介入育人,也讓學生深入了解業界,創新實踐教育體系也是江夏學院近年來教改的一大特色。

金融學院與福建星嘉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量化投資雙創實驗班”辦班3年就結出了豐碩成果。

啟明星集團旗下風達利公司2020年即將發行“光強1號”基金產品,其操盤手就是江夏學院2018屆量化投資方向畢業生。“短短2年就可以發行真實基金,完成從學生實習就業到基金孵化的全過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星嘉合公司總經理陳熹感嘆說道。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2019屆量化雙創班學生閃天龍、黃焜平、吳俊磊參與柯原教授與啟明星的基金孵化項目,操盤資金已達1000萬元以上。他們的實盤策略“星光一號”甚至登上啟明星智能投顧排行榜,與全國優秀操盤手及基金公司同台競技。

學生走入職場能夠“無縫”鏈接,陳熹道破其中的關鍵,就是2017年9月雙方共建的“量化星工場實踐教學基地”。“除了在職教師,很多實戰經驗豐富的優秀操盤手走進基地,成為企業導師,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教學兩條腿走路。虛擬操盤項目更是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塑造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金融學院鄭開焰院長說道,“這一模式打通了金融類學科實操實訓匱乏的痛點。”

經貿學院在“跨境電商實戰”“國際單証”等多門課程均實施了賽課結合的教學模式:篩選選手組隊、賽前專項輔導、專業教師帶隊參賽、賽后反思分享、教學環節創新與完善,環環相扣,逐年優化。學生通過賽課結合培養模式,產生國家級別、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學科技能競賽獎項數十項。

設計與創意學院由教師帶領學生成立四度工作室、愛動創意工作室、江夏稻米藝術設計工作室等。以完成技術實踐為主要任務,以教師為引導,將實踐與課堂緊密相連,直接對接社會和市場,改變了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聯發物業產業學院人才產業班採用加餐模式,即在不影響學生正常上課的前提下,聘請專業咨詢顧問和企業高管通過周末和晚上授課方式為學生“加餐”提供實踐技能訓練。產業班已有大二學生優秀結業,提前獲得聯發物業公司錄用通知書。

2017年起,福建江夏學院開始與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成為省級碩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學校事業進入快速發展軌道。近年來獲得省高校黨建示范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培育建設高校、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榮譽稱號。

站在新時代這個歷史方位,著眼服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福建江夏學院期待再出發。

福建江夏學院黨委書記鄭建嵐表示,本著“創新、拼搏、包容、開放”的學校精神,按照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三大發展戰略”,學校要堅定不移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著力培養復合性創新性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全面提升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