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難,最難的是農村。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60周歲以上戶籍農村老年人323.94萬人,佔福建省老年人總數的49.66%。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巢化不斷加劇,農村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與留守空巢、困難老人的關愛服務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十三五”期間,作為補齊農村養老短板、推進養老服務工作的抓手,鄉鎮敬老院建設快速推進,通過設施改造升級、引入社會化力量實行公建民營,目前,福建省公建民營鄉鎮敬老院554家,平均床位使用率從2016年底的26%提升到51%,社會化運營率從3.38%提升到76.3%。與此同時,全省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600多所,中心城區鄉鎮和街道覆蓋率達到97%﹔建成農村幸福院等10035個,建制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70%。每個縣(市)區均落地1家以上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為特困、低保等七類人群購買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居家養老服務。
目前,以縣級為龍頭、以鄉鎮為重點、以村(居)為基礎的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已鋪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結合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步伐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專業人做專業事
農村養老有保障
“這裡幾年來變化很大啊!衛生條件和環境都變好了,服務態度也很好,人越來越多,非常熱鬧!”74歲的鄧光文滿臉笑容,坐著改造過的輪椅在沙縣富口鎮鄉鎮敬老院裡遛彎。因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症,鄧光文雙腿無法行走,49歲時作為特困人群住進了鄉鎮敬老院,成為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的見証者之一。
自2017年起推動實行“公建民營”以來,鄉鎮敬老院長久以來管理粗放、養護水平低的痛點得以解決,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從2017年底的12.3%提升到69.6%,實現有集中供養意願的特困人員全部集中供養。鄉鎮敬老院由“供養特困人員”的1.0版向“特困供養+農村機構養老”的2.0版轉變,並且逐步向“特困供養+農村機構養老+農村居家社區照料”的3.0版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發展。
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養老服務是一個專業領域,(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需要政府主導,但要提高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就必須引入社會力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小病拖大病挨”,就醫也是農村特困、失能、留守老人養老時面臨的難題。而專業社會化力量的加入給農村老人就醫帶來便利,也讓“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模式有更多新嘗試。
寧化縣安遠鎮敬老院的85歲老人吳用才突發大小便失禁,護理員發現后將老人緊急送往縣醫院,查明腦出血后及時進行手術。術后不久,老人便轉至縣社會福利中心由專業醫護人員提供術后照料。這其中的便利得益於該縣社會福利中心“養中有醫”的養老模式。
福利中心由國德養老服務集團承接運營,同址配建國德醫院,內設內科、外科、放射科、康復科、中醫科等科室,也向周邊的社會老人開放。據中心負責人張龍香介紹,國德集團對縣社會福利中心和鄉鎮敬老院實行城鄉一體連鎖化經營,共享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這裡的老人基本能做到“小病不離床,大病不離院”。這一“公建民營、醫養結合連鎖運營”經驗也入選了全國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優秀案例。
數據顯示,全省現有醫養結合機構123家,其中納入醫保定點86家,2242對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全省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養老機構佔比已提高到92.3%。
探索管理新模式
提升老人獲得感
走進寧化縣城郊鎮幸福家園,迎面就看到60歲的張運才抱著一筐生姜笑容滿面地走向廚房,這是他勞動的果實。
這個佔地2580平方米的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由原有的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而來,住有36名老人,其中29名屬於特困人群。除了兩棟四層高的住宿樓、一個大院外,周邊還有幾片可供種植果蔬的農田。據城郊鎮幸福家園負責人介紹,院裡將菜圃、果圃、花圃分配給有勞動能力的老人打理,再以市場價向老人回購果蔬,“這樣既增加老人零用收入,又讓老人參與勞動、鍛煉身體,使他們更有成就感”。
作為敬老院院務管理委員會的勞動組副組長,張運才不僅種菜積極,還經常幫院裡打掃衛生,幫助其他老人,“衛生之星”“互幫互助標兵”“年度綜合評比第一名”等多份榮譽証書整齊醒目地排列在他房間的立櫥上。這裡每周都為表現突出的老人頒發小紅花,每個季度評選出衛生之星、勞動之星、紀律之星、團結之星、文化之星,頒發証書並給予小額的金錢獎勵。
“老人們把這些榮譽証書當成寶貝。”城郊鎮民政辦主任張啟來介紹,在這裡,老人們還可以參與敬老院管理,和社工團隊一起組織策劃活動,衛生組、勞動組、安全組的組長、副組長都由院裡老人擔任。“老人參與敬老院管理,覺得自己是這裡的主人,對這裡也更有歸屬感。”
在石壁鎮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除榮譽獎狀的激勵外,還開設了“慈善助老超市”,物品基本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洗發水9分、牙膏4分、棉質耳罩3分……超市裡的生活用品基本齊全,老人可以通過參與勞動、文娛活動以及互幫互助獲得積分獎勵,到超市換取物品。
近幾年,從生活照料、文娛活動到精神激勵,福建省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鄉鎮敬老院的管理模式,讓老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線上線下相聯動
農村養老零距離
二胡獨奏、舞蹈表演、乒乓球游戲、愛心義診……重陽節前夕,沙縣南霞鄉泮嶺村幸福院舉行了各種游園活動,老人們歡笑不斷。泮嶺村幸福院也是樂齡學堂所在地,集學習、生活、健身、娛樂於一體,是農村老人“家門口”的養老設施。
沙縣小吃聞名遐邇,當地大量年輕人都外出做小吃,留守老人數量多。據福建鄰鹿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區域負責人沈文武介紹,公司承接了沙縣8個鄉鎮敬老院的運營,同時向農村居家老人延伸,定期在農村幸福院舉辦各種活動。此外,依托農村幸福院,沙縣探索“學養結合”新模式,在12個鄉鎮開辦了近40所樂齡學堂,給老人上書畫、音樂、體操、智能手機使用等課程,豐富老人精神生活,滿足農村老人“養老不離村”的需求。
在農村,受傳統觀念影響,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幸福院作為覆蓋廣大農村的觸角,可以滿足老年人“家門口”娛樂活動的需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則從縣城延伸到鄉鎮,乃至村(居),線上+線下的居家社區服務讓農村老人就地“老有所養”,實現居家養老零距離。
“每個老人我基本每月都上門服務一次,天天都在村裡跑,沒及時上門,老人還會主動關心詢問。”龍岩禾康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48歲助老員付春蘭每天奔忙於古田鎮各個村。陪醫陪行陪聊天,代辦代購小體檢,理發洗身剪指甲,翻晒清洗助起居……在上杭縣,這份價值100元、每月180分鐘服務時長的線下實體援助服務由政府買單,服務對象包含特困供養人員、城鄉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計生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員共六類群體。從緊急救援、生活照料到精神關懷,截至2020年10月23日,龍岩禾康公司已在上杭縣4個鄉鎮上門服務累計14916人次。
老人平時獨自在家中發生意外怎麼辦?禾康公司為上杭縣政府托底人群及自費用戶建立信息檔案,免費配發“SOS”一鍵通手機。老人在緊急情況下長按“SOS”鍵呼叫智慧服務平台,后台人員即可通過手機定位提供緊急救援。目前,這種“互聯網+智慧養老”線上基礎信息服務已覆蓋上杭縣22個鄉鎮344個村(居)的七類群體。
為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福建省各地也在探索多種模式解決農村老年人照護難、吃飯難、精神孤寂等問題。三明探索“中央廚房+用餐點+配送助餐”機制,依托農村幸福院等場所增設老人助餐點,幫助解決老人吃飯難的問題﹔漳州華安縣針對山區老人居住分散的特點,組建摩托車助老服務隊將居家養老服務延伸到山區,還通過“社會愛心救援志願車隊+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就近派單”的形式,形成15分鐘救援圈,為老人解決后顧之憂……這些探索有效幫助農村老年人更好地實現居家養老,打造了真正意義上“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見習記者 蘇依婕 徐文錦 蔣豐蔓 通訊員 夏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