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職業大學“1234”構建分類分層的多元教師專業技術評價體系

2020年11月04日15:35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教師專業技術評價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環節,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為學校內涵提升提供有力支撐。職業教育進入發展快車道后,唯論文的單一職稱評審標准已經無法滿足職業教育高質量、快速發展的需要。2017年以來,黎明職業大學呼應職業教育及學校“雙高”建設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探索利用“1234”構建起分類、分層的多元教師專業技術評價體系,做好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與評聘工作。教師可通過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並重型、科研和社會服務為主型等不同途徑參與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教學能力大賽成果、指導學生技能競賽成效、教學改革方案、專利、技術革新成果、產學研轉化成果、咨政報告都能作為業績參與評審。

堅持一個原則

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黎明職業大學校黨委規劃學校人才發展戰略,制定並落實人才發展重大政策,協調校內外資源形成共同參與和推動人才工作的整體合力,並為多元評價體系執行提供文化保障、制度保障和過程保障,實現教師多元評價標准科學性、多元評價價值感一致性和多元評價結果公平性的有機統一。

把握兩個要求

一是把握教師發展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要求。學校突出評價的激勵和調控功能,優化教師年度考核指標設計,並與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要求一並考量,服務教師職業個性化發展。

二是把握階段循序漸進、人數依次擴增、途徑逐漸多元的要求。通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准科學化,評價手段多樣化等疊加評價,減少偏差,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明確三個導向

一是以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師資隊伍的要求為導向。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對師資水平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多樣化、差異化的多元評價體系契合高職院校師資建設要求,為“雙師型”隊伍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供給。

二是以學校“雙高”建設對師資隊伍要求為導向。學校充分考慮辦學基礎、辦學條件和發展規劃,構建了基於專業群的人才需求評估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有效激發了專業辦學活力。

三是以激發教師職業發展內生動力為導向。多元評價體系既要激發教師學術研究的責任意識,又要引導教師根據個人特質關注人才培養功能、社會服務功能和育人功能的需求,充分發揮教師職業發展主體性作用。

做到四個堅持

堅持以師德為先。師德師風實行“一票否決制”,通過個人述職、考核測評、征求學生和同行意見等日常過程性考核的方式全面考察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從業行為,引導教師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培育工匠精神,以身示范、潤物無聲、教育無痕。

堅持以實績為重。著重培養與培育教師“行業氣質”與“工匠特質”,挖掘、提升教師“科研”與“教研”的潛質與水平,鍛造、鑄就教師“行業”“專業”的雙重屬性,全面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課程開發和技術服務的綜合能力。

堅持以管理為要。著力完善學校教育教學成效評價、各類成果認定標准、教學過程管理等多項管理辦法,以多元評價引領學校人力資源管理改革,提升學校內部治理水平,為多元評價體系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以服務為基。人事處、科研處、教務處和信息辦等部門組建咨詢中心,為教師發展提供職業規劃輔導與信息服務,並利用信息化系統生成教師發展動態圖和教師個性臉譜,為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為教師人職匹配提供參考。

分類分層教師專業技術評價體系既關注教師過去的成績和工作表現,更關注教師個人未來的專業發展需求,為教師個性化專業發展提供標杆和努力方向,教師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專業發展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好態勢,為學校高質量辦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全校“雙師型”教師佔比93.02%,高級職稱教師佔比39.9%,教師科研項目數、科研平台數、技術服務收入、授權專利數、社會服務等10多項關鍵指標位居全省高職高專首位。培養了教育部職教教學指導委員2人,全國石化行業優秀教學團隊2個、教學名師3人,省級優秀教學、科研團隊6個、專業帶頭人14人、高校杰青3人,泉州市技能大師2人、港灣人才計劃116人。(戴漢良)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