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琴江台閣

2020年11月12日09:4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一手“托”著另一人,一手托著一隻花瓶,花瓶上還“站”著人。令人叫絕的是,這三人還只是小女孩。她們手持花籃,一邊“天女散花”,一邊還能360°旋轉。這種獨特的凌空表演形式,就是長樂琴江台閣。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隨北方旗人官兵而來

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的前身是“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現在村裡人大部分是清朝雍正六年(1728)由清廷從北方派駐長樂的旗人官兵的后裔。當年,鎮守長樂的滿族三江口水師為了活躍軍營文化,將台閣從北方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據資料顯示,台閣最初起源於古代“百戲”高杆技藝,表演者在杆上做技巧或造型表演。福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建海介紹,台閣一般以7歲至13歲、體重不超過70斤的膽大孩子為演員,借助隱形的“鐵機”造型,在人抬著的或轱轆板車撐載的會轉動的小舞台上,小演員走動演出,故又稱“抬閣”。每次演出,舞台上演員雖隻數人,但台下配有吹、拉、彈、唱等樂工伴奏、伴唱、道白,加上抬工、引導、護場等,共數十人。每年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頒金節和農歷三月毓麟宮廟會上,常常舉行台閣表演。用一種稱為“旗語”的少數民族語言演唱,所使用音樂為我國東北一種地方小調,俗稱“台閣曲”。

琴江滿族村的老支書、張建海的大哥張偉民表示,滿族旗人借鑒了百戲雜耍的表演形式,經過傳承、創新,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台閣。“當年滿族旗人攜眷到各地駐防,民間游藝也隨之帶到各地。類似琴江台閣的表演形式在其他地方也有,只是名字不一樣,比如在廣東地區叫‘飄色’。”

廣場文藝表演中,台閣總能吸引眾多觀眾

“活機”設計精巧

“台閣演出造型設計要巧妙,設計者必須根據劇情需要,做到順乎自然,天衣無縫。為了不讓人看出小演員是如何懸空在台閣上面,在舞台與演員之間要巧妙地安裝隱形轉動的器械,由演員服飾和道具隱蔽遮掩。”張建海介紹,如“天女散花”中,一名演員凌空單足點“踩”在花瓶上,另一名演員“踩”在底下演員的手上。她們三個可以一起旋轉,上面兩人還可以單獨旋轉,俗稱“活機”。“活機”設計精巧,觀眾不知其中奧妙,感到神秘莫測。事實上,“踩”在花瓶和演員手上的腳都是假腳,演員其實是跨坐在綁在鐵棍上的特制道具上,但這些鐵棍、道具全部被演員的服裝或其他道具遮住了。

張建海介紹,制作台閣首先要懂得力學原理,鐵棍彎折后能承受多重的力,需要提前預算。還要懂得造型藝術和舞台藝術。造型要好看、干淨利落,設計上要清新、巧妙。另外還要有創新精神,讓台閣表演更有活力。最早的台閣表演,演員是不會動的,后來經過創新,才有了“活機”,再后來,凌空旋轉的演員由一個變成了兩個,表演的台子也越來越大。

琴江滿族村目前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據有關志書記載,林則徐多次到琴江,江濱照壁曾書林公墨寶“海國屏藩”,碑刻至今猶存。琴江“三江口水師”是中國海軍的搖籃。琴江滿族村現已榮獲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鄉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是省級生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近年來,琴江台閣作為民間文化技藝,越來越受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琴江台閣的劇目在很多大賽中也獲得了獎項。(圖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