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霄聽到村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村裡的變化真的太大了”。這不單單是他們對於家鄉蛻變的一種自豪,更是對奔小康的一種向往。村民們臉上流露出的笑容,映襯出一個個暖心扶貧項目帶來的成效。
據了解,早在2015年,廈門市翔安區挂鉤幫扶漳州雲霄縣,五年多來,在雲霄縣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翔安干部的身影、翔安智慧的結晶。五年來,翔安累計支持雲霄縣8550萬元,涉及道路路網、水利工程、產業合作、旅游開發等25個項目,兩地山海協作已經結出了豐碩果實。
下河楊桃喜豐收,果農樂開懷。翔安區農村農業局供圖
“旅游+”, 托起楊桃致富夢
近日,位於雲霄縣下河鄉下河村的首季楊桃陸續成熟上市,由於今年高溫少雨,楊桃較往年產量翻了一番,千畝楊桃園裡碩果累累,芳香四溢。雲霄縣“下河楊桃”一直享負盛名,作為楊桃種植“第一大村”,雲霄下河鄉下河村種植楊桃已有近150年歷史,全村楊桃年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1.2億元,2013年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楊桃)示范村, 2017年“下河楊桃示范園”獲評中國十佳綠色生態基地。
然而,早年因為缺乏科學的引導和產業布局,當地農戶各自為戰,下河楊桃產業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局。年輕人選擇外出,剩下的老人守著自家楊桃園艱難度日,小山村成了“空殼村”,漸漸戴上省級重點扶貧村的“帽子”。
脫貧攻堅戰啟動后,翔安區著力在下河村實施產業扶貧,大力扶持楊桃種植,加快發展楊桃加工業和鄉村旅游,不斷把電商扶貧工作拓展和延伸到合作社、貧困群眾當中。
“過去我們最發愁的是楊桃賣不出好價錢。”下河村支部書記蔡勁鬆告訴說,以前下河村楊桃種植面積雖然大卻分散,產量高銷路卻不好。此外,受地理位置偏遠、運輸條件不便等因素的影響,農戶售賣楊桃隻能“走、騎、等”,靠肩挑手提走到鄰村叫賣,騎上半小時三輪摩托運到城區賣,等著收購商進村,“楊桃鮮果每斤賣不到2元。”
從2017年開始,翔安幫扶資金的流入,使得下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河村以楊桃產業為軸,打造楊桃加工產業及鄉村旅游產業的閉環,激活農村經濟活力,有效增加下河村群眾收入,更輻射帶動全鄉經濟發展。”下河鄉宣傳干事蔡育忠表示,目前下河楊桃已形成系列產品,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食品加工企業合作生產的楊桃系列產品,投放市場后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下河村通過借鑒翔安區在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將目光聚焦到發展現代休閑觀光旅游產業上。2016年,以萬畝楊桃基地為支點,下河鄉投資1.5億元在下河村興建楊桃生態觀光園,著力打造集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暨文化旅游的楊桃生態觀光園。
下河村楊桃產業的華麗變身,只是翔安扶貧攻堅歷程的一個縮影。除了下河村楊桃產業觀光園,五年來,翔安還陸續協同雲霄策劃投建了棪樹村枇杷休閑觀光示范園、泮坑觀光生態茶村項目、列嶼鎮漳綠農業旅游觀光園等項目。如今,下河村第一書記在電商平台上直播帶貨,為下河楊桃創造新的價值﹔棪樹村變美了,村裡的“枇杷妹妹”立志成為“農村網紅”,帶火家鄉的山水和水果﹔五保戶張來發提升茶葉種植技術、打造“黃觀音”品牌,實現脫貧致富。翔安經驗也在對口幫扶的漳州市雲霄縣落地生根。
下河村蔡藝勇正在為自家的楊桃套袋。翔安區農村農業局供圖
接地氣,強村富民有良方
雲霄縣下河鄉下河村和石屏村曾被列為省級、市級貧困村,兩個村的發展一度處於“停滯”的狀態。而經過翔安區的挂鉤幫扶,2019年6月兩個村的各項指標都達到了退出貧困村的條件,正式“摘帽”。“摘帽”的實現,依靠的不僅僅是村干部、村民的努力,還依靠著翔安區接地氣脫貧的“錦囊妙計”。
在下河村貧困戶蔡藝勇一家,這兩天剛搬進修繕一新的新居,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告訴說,家裡原來主要靠種植楊桃和蔬菜過日子,收入十分微薄,先前一家人就擠在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內,遇到下雨天,屋子還會漏雨,妻子還患有甲亢,治療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樣的情況曾讓他一籌莫展。
像蔡藝勇一家這樣的深度貧困戶,在下河鄉還有不少。翔安區首先從改善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入手,展開了貧困戶危房改造項目,近三年來,累計投資2600萬元用於幫助貧困戶修繕房屋。在解決居住問題后,翔安又幫著貧困戶做起了長遠的打算,讓他們能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蔡藝勇就是在相關協調安排下,到村裡的合作社做起了物流的工作。
不少貧困戶就是在這樣的精准幫扶下,成功摘掉了“窮帽子”。為解決由於增收能力不穩固、經濟地位不穩定,容易導致返貧的問題,在翔安區的推動下,下河鄉推出一批接地氣、門檻低的項目,幫助剛脫貧的村民就地就業,實現穩定脫貧。
除了精准幫扶貧困戶,翔安也在幫助村集體增加收入上下功夫。離下河村不遠的石屏村就在翔安的幫助下,將村裡的荒地進行集中開發,打造了光伏電站和甘蔗種植園,吸引一批貧困戶前來工作,通過“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模式,更進一步推動了村子的脫貧。
下河鄉富達合作社社員將楊桃網絡訂單發往全國各地。翔安區農村農業局供圖
興產業,鋪就鄉村康庄道
馬鋪鄉寶石村,種植金棗和編制斗笠曾經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農閑期間,很多村民都在家裡編織斗笠,一個斗笠賣7元左右。由於規模小,發展粗放,編制斗笠產生的經濟效益並不高。
雲霄縣馬鋪鄉寶石村村民羅瑞玉說,以前沒有出去打工就是這樣,做一做,能賺一點是一點。
為了破解村裡長期沒有產業,村財經營性收入為零的困境,翔安經過深入調研,把產業扶貧的目光瞄向了金棗種植。先前,寶石村因為沒有專門的深加工設施,每到金棗的豐收季,採摘后的金棗就直接賣給批發商,村民得到的利潤很低。翔安區在了解到相關情況后,投入65萬元用於支持村裡建設金棗加工廠,同時還引進相關食品加工企業入駐,一條金棗深加工的產業致富之路正在打通。
雲霄位於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翔安區支持雲霄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並優化招商引資政策,吸引高新技術企業等入駐,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更快發展。
據了解,目前,這個產業園已有8個項目落地,並被列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重點項目之一。一批光電、鋰電子電池、模具制造等企業先后投產,不僅拉動了當地經濟,還解決了一批當地群眾的就業。(林瑞聲 余慧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