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閩侯甘蔗曇石村,讀者可能想到的是曇石山遺址或者是閩都民俗園,不久,這裡將多出一座頗具文化底蘊的公園——“曇石楹聯公園”。這是福建省唯一以楹聯為主題的文化公園。昨日,海都記者探訪了這座即將於下個月落成的楹聯公園。
閩侯曇石楹聯公園已初具規模
福州的楹聯大家
楹聯,也稱對聯,起源於五代時期,因多懸於堂館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古人認為桃木可驅鬼避邪,每到辭舊迎新時,便在桃木板上書寫刻畫驅鬼神靈“神茶”“郁壘”的名字或神像,懸於門上,這便是王安石所稱“桃符”的概念。
楹聯一直深受中國老百姓喜愛,楹聯的內容包羅萬象,例如社會生活、城市建設、風光風貌、民俗文化等方面,千百年來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清代是楹聯興盛之時,清代書法大家,皆楹聯大家,而楹聯中又以春聯為盛。有學者甚至認為,“清代的主流文體是楹聯”。此時福州出了一位“楹聯大家”梁章鉅。
梁章鉅之所以被稱為楹聯大家,不僅因為他寫的楹聯妙絕,更因他出了一套楹聯著作《楹聯叢話全編》,包括了梁章鉅與其子共同纂緝的《楹聯叢話》《續話》《三話》《四話》《剩話》《巧對錄》《續錄》《補錄》等,搜集的楹聯上起宋代,下迄清中葉,涉及聯家、聯人數百位,作品逾萬。梁章鉅收錄的最“奇葩”的對聯是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竟有180字。
十年沉澱 才有了這八十副楹聯
從福州市區上三環,往閩候方向,大約35分鐘的車程,便駛進了閩候曇石村。
離村部不遠,便能看到已初具規模的縣石楹聯公園。
閩侯曇石村黨支部書記黃金棟帶著海都記者參觀這座古色古香的“文化公園”:在公園門前,“曇石楹聯公園”六個大字映入眼帘,六個大字由書法楹聯百歲大師趙玉林題寫。柱子上刻著兩副楹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海納百川’是林則徐的名聯,而‘兒孫莫負等身書’,則是林則徐勸導后輩晚生勤奮讀書。”黃金棟介紹說,“曇石楹聯公園內共有八十副楹聯,前部分四十副為清中期到民國期間‘大閩侯’地區的碩彥俊杰留下的楹聯精品,其中涉及的名人不僅有林則徐,還有嚴復、梁章鉅、龔易圖、陳寶琛、沈葆楨、薩鎮冰、林紓、陳衍、林森等,后部分四十副則是出自現當代名家,王世襄、陳奮武、蔣平疇等以曇石村歷史風貌為素材創作的楹聯。”這座主題文化公園背后,有福建省委原副書記黃瑞霖的一份功勞。
十年前,黃瑞霖就有建這座以楹聯為主題的公園的想法,便開始留意福州名人留下的對聯翰墨。採訪中,黃老告訴記者:“林則徐、嚴復、陳寶琛這樣的名人留下的翰墨相對多,比較好找﹔但那些相對沒那麼大名氣的閩侯碩彥俊杰的書畫楹聯,就比較難找了。比如趙新,他是清咸豐二年進士,冊封琉球國正使,我們總共就找到趙新的兩副對聯作品。有很多福州學者也來義務幫忙,才搜集了這些資料。不僅如此,找到的資料需要反復比對,從書法類的書籍中去尋找,最終才能確定楹聯的內容。”
潛移默化打造“文化名片”
昨天是周六休息日,公園內聚集了不少曇石村村民。在大樹的蔭蔽下孩子們嬉鬧奔跑,大人們閑話家常鄉音俚語。不少帶著孩子的家長,正逐字逐句為孩子解讀楹聯的內容。接著往下走,楹聯黨建文化長廊映入眼帘,長廊以圖文的形式將黨建文化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往來的人們。
這些年來,曇石村一直重視文化建設。如今村裡的黃氏宗祠,不但是曇石黃氏宗親奉祀祖先、追本溯源的宗族場所,同時也是縣民俗文化的重要陣地,如今更憑借著孝廉傳家的“黃氏家風”,日漸成為重要的孝廉文化教育基地。
宗祠內一面牆上展示的字畫,就有2003年曇石村向全省書畫家征集的字畫,其內容彰顯著孝悌文化、家道文化及廉潔文化等。曇石黃氏族人每年都在祠堂舉行聯歡茶話會,鄉親們濟濟一堂,共同溫習祖訓,傳承祖訓美德,暢談村裡的發展與變化。
2009年至今,曇石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省級生態村”“省級文明示范村”等稱號。這些榮譽挂滿了村委會辦公樓的正面白牆。如今村裡正在計劃組建老年大學以及村史館。
將與博物館、民俗園串聯成線
曇石村黨支部書記黃金棟介紹說,近年來,曇石村著力擴大曇石山文化遺址的景觀外延,提升鄉村文化游底蘊。村裡一直有個構想,將曇石山文化遺址與閩都民俗園、曇石楹聯公園一同申報國家遺址公園。
黃瑞霖告訴海都記者:“如果說曇石山文化遺址是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史前文化,福建海洋文化從這裡開始﹔閩都民俗園則是一處突出農耕和傳統文化、福州地區鄉土習俗的開放性主題文化公園﹔那麼如今的楹聯公園則是代表著‘大閩侯’地區的文化積澱。”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民俗園文化休閑夜色經濟街區,依托正在建設的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啟動區。這裡的建筑原貌保持清晰、木構體系完整,具有藝術欣賞和空間使用價值。街區可引進曇石山文化主題的陶藝制作體驗、閩侯非遺技藝傳習館、雪峰高山茶文化體驗館、閩候工藝品主題文化展銷館等,與周邊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閩都民俗園、閩候縣博物館串聯成線。(宋暉 吳臻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