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家葉子:帶著壽山石走向更廣闊的山海

2020年11月23日14:3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壽山石雕刻家葉子

葉子的工作室坐落在三坊七巷,從古意盎然的門庭緣側步入室內,一方靜謐清雅的空間,豁然呈現在眼前。

這裡是葉子的“游藝”之地,也是她特辟的一方“市隱”之所。在其間,她刻石、畫稿,也學琴、試茶,澆花、理草……她喜歡將自然之美留駐於生活空間之內,四時枯榮,一株幽草一片花瓣,都會給她帶來靈感,“這是茉莉花,跟其它茉莉不同,你看它的枝條順著牆壁向上攀延,尋求陽光和水分,這種自然的動態、優雅的曲線美,將來我要在作品中把它表現出來……” 葉子介紹道,“很多時候,靈感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來的。”

自1991年入行以來,她像一枚不知何處飄來的“葉子”,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在壽山石世界的“扎根”。現在,這位柔婉秀美的閩北女子,作為福建省婦聯閩寧協作工藝扶貧人,將帶著壽山石走向更廣闊的山海,接下來,一起走近壽山石雕刻家葉子。看她如何與石頭緣定一生!

20歲的她 闖入壽山石世界

第一眼見到壽山石,葉子就徹底淪陷了。

那是1991年,20歲的葉子,在鼓山樟林一家公司做設計,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人生規規矩矩。

命運的轉變發生在一個雨夜。鼓山腳下的樟林一條街,是壽山石手工作坊的集聚地,彼時一卡車一卡車的石頭從壽山鄉運來,在石攤上售賣一空,等待著變成雕刻家手中精美的石雕。

一次她經過附近,運石頭的卡車裡掉下來一顆原石,在雨水的沖洗下,石頭亮得發光,她覺得太美了,美到無法用語言形容,便迫不及待地尋到一家店裡問,“雕石頭的人告訴我,這些石頭是壽山石,雕刻的費用很高,當時的我還無力承擔”,葉子沮喪之余,做了一個突兀又大膽的決定——自己就是美工,何不自己嘗試雕刻?由此,她邁出了轉行刻石頭的第一步。

對於壽山石行業,她是個半途“闖入者”,跨過“准入門檻”並無捷徑,也艱難得多。

剛開始,葉子隻能自己摸索。打磨、車坯、鋸石頭,憑著朋友送的幾把雕刻刀,她雕了又磨,磨了又雕,樂此不疲。漸漸地,冰冷厚重的壽山石在葉子眼中呈現出了靈性,“每一次雕琢都好像在跟石頭‘對話’,在一次次的‘對話’中我慢慢對壽山石雕刻有了越來越多的領悟”。

葉子作品

葉子在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靈感,也從大自然中捕捉物態,隨著技藝的不斷磨煉,她的作品也越來越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幾年前,葉子正式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為師,陳禮忠老師在創作上有“石無貴賤”之說,他曾用“廢料”構筑了壽山石雕刻藝術上多次高峰,這令葉子對“石料”與“技法”的認識上有了新的覺悟。陳師的創作另一特點是審美的現代性,即石材的色澤、質地是否與題材完美結合,突破陳規創造新的價值范式,其重要性遠在美石美材的物性之上。從創作實踐到理論探索,在師父的指點之下,葉子對壽山石雕造型觀念、藝術語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葉子作品

“一通百通”,葉子鑽研廣泛,興趣多面,雕刻時於題材、技法上均不受限。“我是個演雜技的。”葉子笑言。對壽山石浮雕、薄意、圓雕等雕刻程式語言的理解和純熟把握,讓她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心手相合的“自由”狀態。她認為,雕刻既像探險,又像解謎,“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審美情趣,不能困囿於套路中,靈感是與每塊獨一無二的石頭碰撞而來的”。

在諸多壽山石品類中,葉子對花坑石尤其痴迷,原因無它,正因花坑給創作帶來的挑戰。“花坑的最大魅力就在於雕刻的過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花坑不夠通透,色彩肌理變幻莫測,雕刻的過程仿佛走在不可控的邊緣,‘處處遭遇險境,又時時柳暗花明’,但總能突破限制,渡過‘難關’,這時獲得的成就感是最大的。”在這種看似“不可控”之下,她推敲、探究、嘗試各種表達的可能性,也得以突破慣性,使創作生出新意。

在花坑石上,她追寫流變不居、有常理而無常形的造化:煙雲變滅,醞釀著揮不去的萬千意緒﹔千錘百煉的線條,構造出虛虛實實的畫面質感。“這石頭上的畫不是畫出來的,是找出來的,我只是把看到的用黑線圈起來而已。”葉子說。在她的刀筆下,花坑的紋理時而幻化作緩慢行進在戈壁沙漠的駝隊,時而變換成江南水鄉的蕉窗小景,既有生活的真實,又飽含藝術的靈動,氤氳清朗,意趣無窮。

勤奮刀耕 尋找藝術的多樣可能

葉子對生活有著無限熱情,除了鑽研雕刻技藝,她跳埃及舞、彈古琴、設計飾品,喜歡去野外爬山,偶爾也下下廚。於她來說,眼所見、口所嘗、鼻所嗅聞,腦中所想、心中所感,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連接起來,保持敏感、打開感官,它們自會內化為藝術創作所需的養分。“藝術來源於生活,想要獲得創造力,就不能給自己預設過多界限,它需要豐富的內涵,也需要不斷擴展新的觀察視角和審美視野,大膽跳出,放開眼界,從其它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並隨時為己所用,才會產生更多個性化的創新。”葉子說。

葉子作品

葉子看重“創新”。對於傳統,她進入其中,也能跳出其外。

勤奮刀耕多年,她一直不斷尋求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尋找傳統精神與現代審美的契合點。她認為,壽山石雕的傳承本來就有著多向的路徑與廣闊的空間,“創新”是時代使命,也是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應當有的“高度自覺”。2015年,為她摘得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的《琴瑟和鳴》,就是一次成功的創意雕刻嘗試。

在這件作品中,她利用巧色分層雕刻,糅合以壽山石雕薄意、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並創新融入了木雕、漆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襯托作品的藝術效果,實現了傳統壽山石雕的創造性轉化。通過“物境”“情境”“意境”的融合,將中國傳統古典女性的柔美氣質展現得鮮活生動。

文創產品

如何讓壽山石雕真正走入現代人的生活,讓古老的非遺手藝煥發生命力,也是葉子一直思考的問題。學美術出身的她,大膽運用創意元素,對原本隻能作為收藏、觀賞的壽山石作品進行創新,開發符合當代生活需要的文創產品,把藝術與美,訴諸日常用品之中。

抗疫期間,她結合青海民間傳統刺繡,設計出一款青繡防疫荷包,荷包中裝有防蚊虫的中草藥,雕刻而成的青綠蝴蝶點綴其上,分外清新雅致。融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的壽山石文創產品,讓壽山石雕從展櫃、案頭,走入了日常生活中。“這就是藝術品的生活化,日用品的藝術化。”葉子說。

工藝扶貧 走向更廣闊的山海

在壽山石雕行業打拼了三十年的葉子,如今已有所成就。在竭盡所能促進壽山石雕藝術發展之余,她希望能夠更多回報於社會。

“(對於做公益這件事)我從小就有觸動,等我有資金、有技術就要帶動很多人,隻要有這個能力去幫助別人,就要盡量幫。”二十幾年來,她從自己的家鄉——閩北山鄉,帶動四十多人加入壽山石隊伍,用“工藝”幫助他們脫貧。“金錢的扶持只是一時的,有了致富的手藝,才是真正鏟掉了‘窮根’。”葉子說道。

2004年,她創辦葉子藝術園,如今已有入室弟子20余人。她教授的徒弟幾乎都是女性,說起緣由,她坦然地說,“壽山石色彩這麼豐富,世間有的顏色它都有,品種這麼豐富,有一百多個品種,它需要多元內涵的注入,不應該只是男性的專利,應該也要讓女性加入進來,先從小配飾、小挂件教起,我想讓更多女孩子接受這門藝術、進入這個行業。”

葉子被邀請參加2018年緊缺領域教師技術技能傳承創新民族文化類中職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國家級培訓班,為學生講授壽山石雕刻技藝

在遠在千裡之外的寧夏,越來越多的貧困婦女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依靠“指尖技藝” 發展“指尖經濟” ,探索脫貧新路。

2020年6月,閩寧兩省區婦聯簽署兩省婦聯簽訂《2020年閩寧婦聯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合作交流協議書》,組織閩寧兩省區女企業家、女能人互訪互學,葉子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個行列。

在閩寧合作中,葉子將壽山石雕刻與寧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進行結合,在保護傳統文化與工藝精髓的條件下,以跨界融合、當代審美來開闊視野、激活靈感,把壽山石雕刻創造性地應用到寧夏刺繡箱包、服飾、挂件的制作中,讓傳統工藝真正“活”在當下,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工藝離不開保護傳承,更離不開創新轉化。隻有轉化為現代生活所需,這樣的傳承才是動態的、可持續的,挽救非遺更重要的是將非遺再創造,增強其生命力和存續力,讓它走入當代人的生活,實現活態化的保護和傳承。”葉子希望,通過閩寧兩地非遺技藝的互動和融合,能夠與寧夏姐妹們形成一個長期的合作模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幫助寧夏姐妹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好的扶貧不是單向扶貧,而是能夠在雙向合作中實現共贏,用‘非遺’凝聚起決勝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的精氣神,在傳承和發揚非遺技藝的同時,閩寧姐妹的心貼得更近、手也牽得更緊。”(圖文由福建省婦女聯合會提供)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