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閩西山區的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記者近日在該縣走訪時發現,經過數十年接續治理,百萬畝的長汀荒山已重新披上綠裝。同時,當地還以林地資源為依托,發展河田雞養殖、中草藥種植等林下經濟,有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深秋時節,走進長汀縣河田鎮蘆竹村藍秀雞場,處處綠意盎然,煥發著勃勃生機。放眼望去,十幾座雞舍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成群的河田雞正在山林中悠閑地覓食。
藍秀雞場負責人藍曉紅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河田雞養殖大戶,回憶起從村裡承包500畝荒山用於河田雞養殖的經歷時,她感慨地說:“別看現在滿山翠綠,在十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處廢棄的稀土礦山,寸草不生。”
毛竹、紅豆杉、桂花、羅漢鬆……十幾年來,藍曉紅以雞苗換樹苗,一棵棵樹苗活下來,一座座山頭綠起來。綠樹成蔭之后,也成了最理想的天然雞舍,藍曉紅的河田雞養殖規模也因此日益擴大,效益越來越好。
藍曉紅說,雞場去年的銷售額近1000萬元,純收入超10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20個貧困戶戶均增收近5000元。“在政府鼓勵下,我們不僅雇貧困戶來雞場幫忙,還給每個貧困戶60隻雞苗,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他們把雞養大了如果賣不出去我還包回收。”
距離藍秀雞場不遠處,河田鎮窯下村脫貧戶鄭三三正在山上,忙著給自家種植的中草藥黃花遠志鋤草。
“黃花遠志種植成本低,種植當年就能採葉創收。”今年64歲的鄭三三告訴記者,種植黃花遠志省時省力,特別適合像她這樣家中缺乏壯勞力的農戶。去年,她又加入長汀縣晨露種養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准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黃花遠志的經濟價值高,葉、花可做茶,根可入藥。”晨露種養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曾憲富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北京打拼。2017年,有感於家鄉的滄桑巨變,他返鄉承包了數百畝林地種植中草藥。他說:“以前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所以特別注重養生,從而發現了黃花遠志的商機。”
“20多年前,村裡的山都是光禿禿的,根本不敢想象能夠發展林下經濟。這些年來,家鄉的生態環境一年比一年好,這是我敢於把幾百萬元積蓄投入到生態產業的底氣。”曾憲富告訴記者,如今,他創辦的合作社社員遍及周邊多個鄉鎮,還帶動了河田鎮17個行政村119戶貧困戶種植黃花遠志。
這是長汀縣林下經濟興起的一個縮影。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曹偉清介紹,近年來,長汀加快推行縣、鄉(鎮)、村三級“林長制”,圍繞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持續拓寬林業產業富民之路。目前,長汀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超過170萬畝,參與林農2.13萬戶,年產值達28.64億元。(記者 張華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