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11月27日電(陳濤)11月27日,福建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在福州舉行。
本場發布會邀請福建省衛健委主任柳紅,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偉平,福建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培,福建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佑明介紹福建相關領域“十三五”以來發展成就和謀劃“十四五”發展思路、制定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的情況。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攝
福建省衛健委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柳紅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衛生健康工作取得的新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福建省衛健委主任柳紅。人民網 焦艷攝
一、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2019年福建常住人口人均期望壽命達78.12歲,比2015年提高1.08歲。多項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二、醫療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加
2019年,福建醫療機構床位總數達20.24萬張,比2015年增加2.92萬張。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5.1張。福建全省三級醫院達84家,全省醫療機構執業(助理)醫師9.95萬人。
三、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持續提升
推進醫療“創雙高”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現高位嫁接、技術平移。2020年,福建有2家醫院進入復旦版全國醫院百強,福建13個專科進入全國10強提名。在首次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福建有5所綜合醫院進入全國前100名。2019年,公眾對二級以上醫院的滿意度為89.55分。
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
福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4個地市納入國家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全省覆蓋。福建所有大型醫用設備成功降價採購,並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疾控中心綜合改革試點。
五、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福建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政府補助標准在2020年增至74元,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5年的26.11%下降到24%左右。福建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34.15億元,專門用於加強傳染病防治。
“十三五”期間,福建深化醫改取得了哪些進展成效?柳紅在答記者問環節做了介紹。
一、進一步推動公共衛生改革
2019年已先在疾控中心進行綜合試點改革,實現了管理運行機制、機構職能設置、疾控科研環境三個方面的優化,增強了內部活力、創新動力和活動組織意識。
二、進一步健全現代醫院制度
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從三級醫院擴大到二級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實現全省覆蓋。
三、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體系
福建95%的縣域醫療技術服務中心建成投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覆蓋所有縣域。建成標准化村衛生所11063個,並基本實現醫保“村村通”。
四、進一步深化醫保制度改革
建立職工醫保省級統籌機制。福建藥品貨款醫保統一結算率達99.2%。推進醫共體醫保打包付費、按病種和DRG分病種收付費等改革,促進醫院降本增效。
五、進一步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機制
通過縣域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完善“互聯網+”、慢病長處方、住院陪護等政策,有效助力常態化、精准化疫情防控。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衛生健康工作的規劃思路,柳紅表示將推動五項工作:
一、全面實施健康福建戰略
貫徹落實《“健康福建2030”行動規劃》和《健康福建行動實施方案》,持續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和健康水平。
二、健全完善公共衛生體系
健全臨床治療、疾病控制、醫療保障、物資供應、科學研究等有效協同機制,完善分類、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
三、增加醫療衛生資源供給
加快醫療機構總床位和緊缺學科床位擴容,重點加強兒童、婦產、精神衛生、傳染病、腫瘤、老年、護理和康復等專科醫院建設。力爭到2025年,福建常住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達到6.1張。
四、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啟動醫學類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新一輪醫療“創雙高”建設。推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推動省兒童醫院、晉江市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等積極與國家高水平醫院合作,共建區域醫療中心。發揮高水平醫院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提升福建醫療服務整體水平。
五、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持續推進“三醫”聯動改革,促進分級診療,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編制使用和人事薪酬制度,健全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和衛生健康長效投入機制,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看不好病”的問題。
福建省教育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吳偉平介紹了“十三五”福建教育發展的情況,可從五個維度來看: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偉平。人民網 焦艷攝
一、從體系看育人
福建省委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市縣區相應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同步加強中小學、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教育系統黨的工作覆蓋率達到100%。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大中小幼一體化推進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
二、從指標看發展
福建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指標穩中有升,學前三年入園率98.5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9.0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6.67%,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有學上”的需求。
三、從資源看公平
同步推進公辦園建設和民辦園發展,福建超過50%的幼兒在公辦園就讀,學前教育普惠率超過85%。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基本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額,92.4%的隨遷子女在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同時建成並不斷完善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蓋”學生資助體系,實現應助盡助。
四、從改革看質量
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每個縣區至少有1所中職學校,每個主導產業至少有1所行業性職業院校與其對接。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行“一校一策”目標管理,形成高水平大學與應用型大學協調發展、“高峰”“高原”學科齊頭並進的內涵式發展格局。
五、從保障看安全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福建始終把守護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成功實現大規模“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福建全省學校保持校園無疫情紀錄。持續強化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園持續保持安全穩定。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教育改革發展,吳偉平表示,主要考慮五個方面:
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構建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深化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改革。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完善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學校、社會、家庭等協同育人格局。
二是以質量提升為目標,推進基礎教育公平公益發展。統籌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發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和均衡發展,高中教育抓多樣化發展,特殊教育抓全納有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需求。
三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進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堅持促融通、成體系,上層次、擴規模,融產業、強內涵,貫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形成校企融合發展格局。
四是以發展超越為引領,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推動研究生教育擴容提質,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增強高校創新服務能力。
五是以夯實基礎為保障,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教師隊伍建設、招生考試等改革,向改革要動力、要質量、要紅利。強化風險意識,抓緊抓實抓細校園疫情防控,健全校園安全防控長效機制,確保校園安全穩定。
福建省文旅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肖長培介紹,“十三五”以來,福建省文旅系統扎實推動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建設邁上新台階、取得新成效,體現在六個方面:
福建省文旅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培。人民網 焦艷攝
一、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成果豐碩
首創“火花茶會”機制,從源頭上提升文藝精品質量,高甲戲《大稻埕》、閩劇《生命》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實現福建戲劇該獎項“六連冠”。福建劇目連續4屆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十大重點扶持劇目。福建閩劇演員榮獲文華表演獎。成功舉辦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在文旅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簡稱“百年百部”)重點扶持作品名單中,福建入選數量居全國各省第一位。
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
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加快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完成功能整合,實現福建86個縣市區都建有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和108家國家4A級以上景區第三衛生間全覆蓋。
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確定為2020年我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唯一項目。三明萬壽岩遺址成功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增32處、擴展1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全國第一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
四、文化和旅游產業實現新跨越
福建入庫重點文旅項目總投資規模超1.35萬億元。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省的目標。永泰縣、武夷山市、武平縣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全面完成鄉村旅游“百鎮千村”工程,37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19年,福建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53655萬人次,比2015年翻一番﹔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8000億元,比2015年增長158%,兩項指標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五、“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全面打響
“清新福建”成為全國唯一實現“商標全要素組合在45個全類別”注冊成功的省級旅游品牌,覆蓋面及數量為全國之最。推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著力構建全省三級品牌體系和全媒體宣傳矩陣。
六、對外對台港澳文旅交流合作深度拓展
實施“人文海絲”計劃,推動福建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持續舉辦“福建文化寶島行”等活動,深化閩台港澳文旅交流合作。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文化和旅游規劃編制工作,肖長培表示,規劃從2019年底開始謀劃,今年初正式啟動,現已基本完成規劃初稿,正在進行修改。
在答記者問環節,肖長培介紹了《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的具體情況。專項規劃初稿已基本完成,包含三個“明確”:
一、明確規劃內容
要涵蓋精神文明、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視聽、哲學社會科學、文化產業、旅游產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大文化的內容。
二、明確發展願景
提出了到2035年建設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游省的遠景目標,並已明確到2025年,福建擘畫的旅游和改革發展九個方面的願景:一是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二是主流輿論陣地鞏固壯大。三是八閩文化自信更加彰顯。四是精品創作保持全國前列。五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高效。六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效顯著。七是文化和旅游支柱產業地位牢固確立。八是福建文化和旅游品牌享譽海內外。九是對外文化傳播話語體系基本形成。
三、明確重點任務
有八個方面:一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構建八閩文化標識體系。二是推動媒體融合創新發展,壯大主流輿論陣地。三是繁榮文化藝術創作生產,打造文化藝術創作高地。四是優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效能。五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六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做優做強文化重點產業。七是加快全域生態旅游發展,培育壯大旅游主導產業。八是加強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與宣傳推介,叫響唱響“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金字招牌,講好中國故事福建篇章。
福建省體育局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唐佑明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體育的工作成績,有三大亮點:
福建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佑明。人民網 焦艷攝
一、群眾體育公共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連續18年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納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截至2018年,福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17平方米。現有縣級以上體育社會組織2476個、省級單項體育協會89個、省級體育俱樂部92個。共舉辦縣級及以上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10435場次,參與人數有540萬人次。福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9.3%。福建社會體育指導員注冊人數已達8.5萬多名。
二、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穩步增強
福建運動員先后參加了裡約奧運會、天津全運會、雅加達亞運會、山西青運會等國內外體育大賽,共獲得265個冠軍,其中世界冠軍42個,亞洲冠軍53個,全國冠軍170個。其中,裡約奧運會,福建健兒對中國體育代表團獎牌貢獻位列全國第三﹔天津全運會,福建金牌數位居全國第七﹔山西青運會,福建金牌、獎牌數與上一屆相比實現翻倍增長。
三、體育產業發展向好向上
2018年,福建擁有體育產業單位42000家,體育產業實現總產出約4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實現增加值約1500億元,增長12%,增速比上年分別提高0.7個和1.2個百分點。福建體育產業增加值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約4%左右,佔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的14.8%,位列全國第二。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體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唐佑明表示將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群眾體育方面
一是繼續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組織實施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到2025年福建人均體育面積突破2.5平方米,全省建設100個智慧體育公園。二是以“運動健身進萬家”系列活動為抓手,組織辦好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活動,到2025年福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2%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率達到90%以上。三是繼續開展國家級和省級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創建活動,推動地方黨委政府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二、競技體育方面
一是以“項目攻關”為推手,制定出台備戰奧運會、全運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項目攻關保障政策。二是引入競爭機制,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三是適當調整省級運動隊項目設置,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壯大優勢項目、提升潛優勢項目、拓展新增項目上。四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提升“三大球”發展水平。
三、體育產業方面
一是促進體育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補齊體育服務業發展短板,加快全產業鏈發展,確保2025年福建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3000億元,體育服務業佔比30%。二是以競賽表演業為核心,積極推動馬拉鬆、自行車、網球等運動項目產業化,帶動體育培訓、傳媒、健身休閑、場館運營細分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三是通過招商引資推動一批具備全國領先水平的體育旅游、體育互聯網、運動康復康養等產業融合項目落地,促進體育消費。四是深入挖掘福建山水資源,促進體育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森林康養、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大型體育品牌賽事。
四、體育文化方面
一是建設福建體育展覽館、華僑(歸僑)體育紀念館、老區蘇區紅色體育博物館、中國女排騰飛紀念館等優秀體育文化載體,增強體育文化軟實力。二是進一步深化閩台民俗體育項目、傳統體育項目和節假日體育活動等富有鄉土文化氣息的特色活動項目,擴大閩台體育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