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探訪“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古老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2021年08月02日08:3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探訪“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古老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探訪“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古老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圖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建造福船。 林榕生 攝

  “‘水密隔艙’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於世界的航海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說。

  年逾六旬的劉細秀出自福船世家,19歲便跟隨父親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的造船廠當學徒,掌握了“水密隔艙”這門絕活。他告訴記者,這項技藝起碼要學三年以上才能出師,船隻主要用於捕魚、運輸、漁民討小海等。

  圖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承人建造福船。 林榕生 攝

  當中新網記者見到劉細秀時,他正帶著家族的師傅一同建造福船。他說,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工序十分繁雜,施工過程中均由手工操作,每道隔板用若干木板榫接而成,隔板與船底板銜接處裝置有肋骨,並使用鐵鉤釘勾連接。而后將船艙木板之間的縫隙經塞縫、修灰,使其密不透水后再油漆上畫,才算完成造船。

  圖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畫圖紙。 林榕生 攝

  “水密隔艙”是指用隔艙板將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其結構和舵的設置,被稱為中國古代船舶建造方面的兩項重大發明。

  千百年來,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廣泛應用於漁船、貨船、戰船及外交使船。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於世。直到18世紀后期,該技藝傳到西方,“水密隔艙”成為現代船舶設計中的重要結構形式,至今仍普遍應用在現代船舶制造中。

  位於三都澳之畔的漳灣鎮,是“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其福船制造技藝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由劉氏先祖從閩南帶藝遷居到此,劉氏后人延續至今。

  圖為福船模型。 林榕生 攝

  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登生說,造木船通常選擇在材料供應方便、造船下水有港道駛出的地方,所以祖先帶著這個技藝從閩南一帶來到漳灣鎮定居。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由漳灣劉氏家族傳承了22代。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福船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加之造船辛苦、收入不高,越來越少年輕人前來學藝。“以前一年可以造幾百艘,現在因鐵殼船、泡沫船沖擊以后,訂單少了好多。”劉細秀說,如今活躍在造船一線的師傅僅剩40多位,年輕的傳承人尤為稀缺。

  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由此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12年,寧德市蕉城區成立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建成中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習所等,搶救、保護和傳承福船制造技藝。

  圖為福船模型展示。 林榕生 攝

  這幾年,劉細秀也開始設計福船模型,尋找技藝傳承的新途徑。他說,把過去的古船翻新過來做成樣品(福船模型),以后也可以傳承。

  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秘書長劉朝文表示,希望通過建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文化創業基地,讓現有的傳承人以及熱愛福船制造技藝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孵化出一些文創作品,發揚福船文化,將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更好地傳承和保護。 (呂巧琴 林榕生)

(責編:陳藍燕、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