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解碼福建“福”文化 守護八閩文化根基

2022年02月06日09:3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解碼福建“福”文化 守護八閩文化根基

  “福”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和表現形式,“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華兒女高度認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福”文化的內涵也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福建省是以“福”命名的省份,“福”文化在福建有著深厚底蘊和歷史傳承,推進福建“福”文化基因解碼及“福”文化譜系建設是福建“福”文化內涵挖掘和理論闡釋的重要邏輯支撐。通過對福建“福”文化基因解碼及“福”文化譜系構建,解碼福建“福”文化基因,挖掘“福”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特征,守護八閩文化根脈,推出八閩“福”文化品牌,擦亮福建“福”文化標識、建設福建“福”文化載體,構建八閩“福”文化基因庫,策劃“福”文化轉化利用項目庫,有利於提升福建文化軟實力,打造福建文化強省。

  傳統之“福”:“福”及其文化內涵

  “福”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為“雙手舉酒祭天”的象形文字,與祭祀祈禱有關,創造這個字的用意在於“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說文解字》有言:“福,祐也,從示畐聲,方六切。” 有盛滿貢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祈求得到庇護之意。中國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時期已經逐漸形成並具有了豐富的內涵,中國“福”文化在諸如《詩經》《尚書》《禮記》等先秦典籍中已有體現——“富,福也”(《毛詩故訓傳》),“千祿百福”(《詩·大雅·假樂》),“富也者,福也”(《禮記·郊特牲》)“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禮記·祭統》)。在古代“福”文化中,“福”與佑、吉、祥、順、助等聯系在一起,“福”是人們一切美好的過去、現實、願景和想法,也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

  《尚書·洪范》中關於五福的概念:“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是古代中國人對於“福”文化表現形態的直觀理解。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生命即將結束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挂礙和煩惱,安詳、自在地離開人間。

  八閩之“福”:“福”文化是八閩文化的精神內核

  福建、福州分別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份和省會城市,是一個納百祥、聚萬福之地,更是“福文化”的典型。要追溯福建何以謂“福”需要從福建省名的由來說起,福建是福州府(今福州市)和建州府(今建甌市)各取首字而來,而福州何以謂“福”呢?“福州”一詞由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始用,因州城西北有福山,故得名。而對於福山何以謂“福”,《郡國志》有載:“上有神人裸身散發,人見之必獲福,因名。”因此,今日所言福建之“福”源自千年前位於今福州西北名曰福山的一個神話傳說,福建這一稱謂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福建的“福”文化自和其稱謂密不可分,但和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諸多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福建自古有“八閩大地”之稱,孕育在這片熱土上的文化包括:朱子文化、紅色文化、閩南文化、閩都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海絲文化、華僑文化等。朱子文化源自中原儒家文化,講究修身和出世,追求天下大同﹔紅色文化的內涵是人民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開展的斗爭和革命﹔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具體表現為人民祈求安寧康健的美好願望﹔海絲文化和閩都文化展現的是福建開放進取,和世界關聯,謀求共同發展的積極姿態﹔華僑文化表現的是海外華夏兒女為祖國發展群策群力的愛國情懷。無論是修身、出世、天下大同還是追求美好生活,抑或謀求祖國繁榮或世界共同發展,均是中國“福”文化的具體表現。一言以蔽之:八閩諸文化是“福”文化在福建的具體表現,“福”是八閩諸文化的終極追求,“福”文化是八閩文化的精神內核。

  現代之“福”:傳承“福”文化,提升民生福祉

  通過對中國傳統“福”文化和福建諸文化中的“福”內核的研讀,在對於傳統“福”文化積極性和優越性贊嘆之余,還應對其局限性有所思考。傳統之“福”的重要不足在於少有思考“福”的供給。“福”似乎是天然存在的,隻要人們一心向善,加強個人修養,“福”就會自然而然地能夠獲取。這是一種被動的、祈求式的“福”之態度,顯然,也是難以實現的。新的時代,除了要繼承傳統“福”文化的精髓,引導人們勤修私德,“祈福”和“求福”之外,還要拓展“福”文化的內涵,把“福”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完善社會治理,拓寬“福”的公共供給,“造福”人民。在中國傳統的“福”文化中,“福”更多是個人層面的追求,而當今社會對“福”的向往和追求應當是以國家、民族甚至是人類種群為單位的群體性意旨。所以關於“福”文化的供給側均應有新時代的新內涵,國家層面應倡導人民為實現群體性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個人層面應轉變觀念,將自發追求轉變為自覺追求,讓人們對“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轉變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

  具體到福建,應從上層建筑對八閩“福”文化進行統籌、發掘、轉化、利用,促進福建“山海畫廊,人間福地”的福形象塑造與傳播,解讀“福”文化的福建基因,提煉“福”文化的福建標識,講好“福”文化的福建故事,傳遞“福”文化的福建聲音,展示“福”文化的福建形象,推出八閩“福文化”品牌。全面調查摸底福建“福文化”精神內涵,形成八閩福“文化元素一本賬”“特色文化一張表”“文化傳承一批碼”“轉化項目一個庫”,選好八閩“福”文化標識,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標志性影響力的文化標識和精神標識項目,構建多層次有特色的八閩“福”文化標識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八閩“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我們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解碼福建“福”文化,守住八閩文化根脈,推動“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球化傳播,將“福”文化作為全球華僑華人的共同文化認同,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的文化支撐。將福建省打造成以人民為中心的、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具有群體性意旨的“福”文化的理論高地、“福”文化的精神屬地、“福”文化的創新源地、“福”文化的實踐陣地。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提供文化支撐。

  (黃安民 作者系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責編:吳舟、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