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建設人與自然和諧新福建
▲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黃海 攝
▲黑臉琵鷺 梅永存 攝
中華鳳頭燕鷗梅永存 攝
▲閩江河口濕地 黃海 攝
▲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 黃海 攝
▲寧德東湖濕地 黃海 攝
▲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 黃海 攝
2月2日是第26個世界濕地日,主題是“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淡水之源”,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
福建省地處大陸東南沿海,河流水系發達,沿海灘涂寬廣,港灣眾多。多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遵循“科學規劃、保護優先、突出重點、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斷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綠色生態空間。
一、濕地保護制度不斷完善。出台了《福建省濕地保護條例》《福建省省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福建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福建省濕地佔補平衡暫行管理辦法》《福建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暫行)》《福建省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等,為依法保護濕地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二、濕地資源數據初步建立。福建省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顯示,福建省現有濕地面積18.85萬公頃,其中紅樹林地1212公頃,沿海灘涂17.46萬公頃,內陸灘涂1.28萬公頃。還有河流水面15.86萬公頃、水庫水面7.36萬公頃、坑塘水面11.26萬公頃。濕地植物有170科628屬1351種,濕地野生脊椎動物1622種。無脊椎動物貝、蝦、蟹類757種,底棲動物1221種,浮游動物305種。
三、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全省建立了1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省重要濕地,10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30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1處。發布一般濕地名錄2831處,面積36.1萬公頃。初步構建起以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重要濕地等為主體的“一帶八軸多點”濕地保護體系。
四、濕地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推動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閩江和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閩江河口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泉州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濕地生態質量持續提升。全省累計除治互花米草2000多公頃,實施退養還濕300多公頃,生態補水30萬立方米。2021年種植紅樹林665.8公頃,修復紅樹林508.92公頃,紅樹林面積由2001年的615公頃,增加到現在的1300多公頃。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由昔日的“火焰山”變成綠水青山,被譽為“火焰山上的濕地公園”,公園內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多,較建園初期新增鳥類記錄51種、魚類12種﹔漳江口國際重要濕地黑臉琵鷺數量上升到約40隻﹔閩江河口國家重要濕地成為鳥類樂園,鳥類種數達26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65種,每年遷徙越冬水鳥數量超過5萬隻﹔興化灣成為中國大陸黑臉琵鷺最大越冬地。
五、濕地科技支撐不斷增強。建立由189名專家組成的濕地保護專家庫,先后設立福建省野生動植物與濕地資源監測中心、福建省濕地研究中心等機構,與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福建省林科院等合作推動閩江河口、泉州灣、漳江口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和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等建設,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和監測技術、濕地生態價值評價、濕地公園建設、濕地監測、紅樹林碳匯等研究。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准發布《福建省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編制技術規程》和《福建省重要濕地認定標准》2個地方標准,規范省級濕地公園規劃和重要濕地認定工作。
六、濕地生態功能不斷發揮。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發揮濕地生態功能,讓濕地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目前,武平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獲評4A級景區,長樂閩江河口、長汀汀江等國家濕地公園獲評3A級景區,多數國家濕地公園正成為我省重要的科研教學基地、研學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文明實踐基地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