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泉州世遺的中國之最】安平橋:世界首次運用“睡木沉基”建橋法

古橋與霞光,構成美妙畫卷。陳英杰攝
聽潮樓歷史悠久。陳英杰攝
安平橋位於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裡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交界的水域上,這裡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聯系的要道。因橋長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建成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橋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陳英杰攝
橋墩結實堅固。陳英杰攝
安平橋橋體為東西走向,條石鋪就,兩側護以花崗岩欄杆。《安海志》援引《清源舊志》稱:“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為記,榜曰‘安平橋’。”據泉州市文博研究員黃真真介紹,安平橋共有石砌橋墩360座,有長方形、單尖船形、雙尖船形等式樣。橋墩之間橫架巨型石板作為橋面,每條石板長5—11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橋。長久以來,安平橋這一偉大的橋梁工程為民眾所稱贊,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於志書、文獻、詩賦之中。
安平橋比泉州洛陽橋的建造遲85年,橋卻比洛陽橋長得多。它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經驗,同屬於“長橋淺基”的梁架式石橋,但又不照搬其經驗。安平橋的橋墩基礎,不但採用以往普遍使用的“打樁基”,而且還採取更為科學的“睡木沉基”法,也叫臥椿沉基。這是繼洛陽橋的筏形基礎后又一可貴的創造。由於安平橋建造時,港道水深泥爛,拋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費大量石材,於是聰明的泉州人想出了臥椿來鞏固基礎的辦法。具體的做法就是在泥灘上將椿木平列分層交叉,然后壘壓上大石條,隨石條的加高,重量不斷增大,木頭排便漸漸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層,從而奠定橋墩的基礎。“睡木沉基”法既簡便,又省工省料,這是泉州人民在大量橋梁建造實踐中積累、發展出來的先進技術。“睡木沉基”可使橋墩建在堅實的基礎上,增強橋墩的堅固性。
安平橋橋體為東西走向,橋面為石板鋪就。陳英杰攝
橋上石像歷經風雨。陳英杰攝
(吳拏雲 陳英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