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熱播劇《夢華錄》裡的非遺傳承:“火”起來的茶百戲如何“活”下去?

錢嘉禾 魏鵬飛 實習生唐怡妍
2022年06月18日09: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是南宋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對茶百戲的描述。近日,因熱播古裝電視劇《夢華錄》中一段精彩的宋代斗茶表演實力“搶鏡”,來自福建武夷山的古老非遺技藝茶百戲頗受關注。

據北宋陶谷《荈茗錄》記載:“茶百戲,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虫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茶百戲是點茶文化的精粹,又稱分茶、水丹青等,是以研膏茶為原料用清水作畫的獨特技藝。

“清水作畫”的茶百戲技藝。受訪者供圖

“清水作畫”的茶百戲技藝。受訪者供圖

在茶百戲“火出圈”的背后,鮮為人知的是,它曾幾近失傳。據了解,茶百戲始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深受皇帝和大批文人推崇,武夷山的歷代名人如宋代白玉蟾、朱鬆都留下許多點茶、分茶詩詞歌賦,但到元代后,茶百戲開始衰落,到近代后幾乎淡出大眾視野。

如今,茶百戲何以失而復得?這要從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百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的故事說起——1983年,就讀於福建農學院茶葉專業的他,在一次史料閱讀中偶然了解到茶百戲,繼而在導師葉延庠教授的指引下,與這古老技藝深深結緣。

畢業后,章志峰先后在武夷山農業局、茶葉局工作,閑暇時到圖書館查閱考証了大量古籍,期間還到日本留學研習茶道,探尋中國點茶法。耗時30余年,他終於在2009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

章志峰耗時30余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受訪者供圖

章志峰耗時30余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受訪者供圖

恢復以來,茶百戲技藝再度活態傳承於民間,並於2010年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百戲的恢復為我們認知宋代文化打開了一扇窗。”章志峰介紹,根據歷史尊重古法恢復的茶百戲技藝與歷史上的茶百戲在原料、方法和特征等方面相符,演示過程都要經過炙茶、碎茶、碾茶、羅茶、侯湯、燙盞、取茶粉、注湯、調膏、再注湯、擊拂、分茶等十幾道工序。

章志峰將茶百戲的技藝表現比作繪畫,攪拌茶水出現細膩泡沫相當於研墨,用清水在茶上作畫相當於國畫勾勒,不同的是,茶百戲作畫方法非常獨特,是將無色的水在茶湯上變出白色或淺色的圖案,“茶百戲是中國歷史上,以氣體微粒為介質,用清水作畫的唯一方式,展現了古人的創造力。”

眼下,屬於茶百戲的歷史記憶已然“復活”,但章志峰卻表示,由於非遺傳承的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外來文化大量涌入,茶百戲常常被誤認為是咖啡拉花,傳承和傳播愈加艱難。

事實上,在非遺保護中,傳承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章志峰看來,他們必須始終堅守古法,將原汁原味的技藝傳授給后人,茶百戲才能活態傳承。

以研膏紅茶為茶底的茶百戲作品。受訪者供圖

以研膏紅茶為茶底的茶百戲作品。受訪者供圖

“我們所能創新的是承載技藝的場所,或是載體。”他舉例介紹,古時候制作茶百戲用的原料研膏茶,屬於綠茶類,為了擴大茶百戲應用范圍,現在在保留古法研膏茶(綠茶類)的同時,已經拓展到了研膏烏龍茶、研膏紅茶等不同的茶類。

近年來,章志峰致力於茶百戲的研發、傳承和傳播,通過在高校舉辦非遺課堂和面向社會專業培訓等方式教授技藝,目前已經培訓了國內外幾百名學員。

“非遺保護就是要讓傳統技藝‘活’起來,活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讓社會共享。”章志峰說,電視劇《夢華錄》的熱播,引發了大眾對茶百戲的熱愛,這就是好現象,“至少帶動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這些天,章志峰正嘗試創作“水丹青中游武夷”系列作品。他希望通過茶百戲描繪秀美的武夷山水,也希望更多的人認識茶百戲、喜歡茶百戲,讓這項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