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版老年人膳食指南來了

老人會吃、吃夠,有助延年益壽

2022年12月09日08: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老人會吃、吃夠,有助延年益壽(健康直通車(第105站))

11月22日,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北街社區老年餐廳,工作人員為老人們配餐。許家棟攝

老年人膳食指南核心推薦

一、一般老年人(65-79歲)膳食指南核心推薦

食物品種豐富,動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

鼓勵共同就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

積極戶外活動,延緩肌肉衰減,保持適宜體重。

定期健康體檢,測評營養狀況,預防營養缺乏。

二、高齡老年人(80歲及以上)膳食指南核心推薦

食物多樣,鼓勵多種方式進食。

選擇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適量蔬菜配水果。

關注體重丟失,定期營養篩查評估,預防營養不良。

適時合理補充營養,提高生活質量。

堅持健身與益智活動,促進身心健康。

資料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步入老年,能吃是福,會吃則更利於身體健康。近日,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營養學會共同啟動全國老年營養改善行動(2022—2025年),並發布了新版的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

“合理膳食、充足營養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基礎。”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學科帶頭人孫建琴認為,新版膳食指南首次按照年齡段分為一般老年人(65—79歲)膳食指南和高齡老年人(80歲及以上)膳食指南,目的是幫助老年人更好適應身體機能的改變,做到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預防和延緩疾病發生發展,延長健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老年人怎麼吃更健康?有哪些常見誤區需要注意?專家對新版老年人膳食指南進行了解讀。

誤區①:“吃素更健康長壽”

一段時間以來,“吃素更健康”“吃素更長壽”的說法流傳甚廣,這種觀念正確嗎?新版膳食指南對65—79歲老年人提出的首條核心推薦是“食物品種豐富,動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制品”,對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年人推薦“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適量蔬菜配水果”。換言之,“吃素更健康長壽”這種認識缺乏科學依據。

“隨著活動減少,老年人對能量的需求降低,但對大多數營養素的需求並沒有減少,對一些重要營養素如蛋白質、鈣、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的需求反而是增加的。”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張堅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口味也容易固化,這樣很容易造成食物品種單一,因此要增強老年人對食物品種豐富度重要性的認識。

怎樣才能做到食物品種豐富?新版膳食指南明確,推薦老年人盡可能每天攝入12種、每周25種不同種類的食物,注意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奶蛋搭配、蔬菜水果搭配。

“在一般成年人平衡膳食的基礎上,應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食物,特別是易於消化吸收、利用且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和大豆類制品。”張堅說,對於老年人膳食,應該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盡量吃不同種類的蔬菜,特別注意多選擇深色蔬菜,如油菜、青菜、菠菜、紫甘藍等﹔盡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水果,每種吃得量少一些、種類多一些,不能用蔬菜代替水果﹔畜肉、禽肉、魚蝦類動物性食物要換著吃,還要吃不同種類的奶類和豆類食物。

為什麼要保証動物性食物和大豆制品的充分攝入?張堅介紹,這兩類食物能夠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且消化吸收利用率高。有些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老年人擔心吃動物性食物會影響血脂,因此不吃或少吃葷菜。對此,孫建琴表示,吃全素很容易導致營養缺乏,例如蛋白質攝入不足容易導致低蛋白血症、貧血、骨質疏鬆、免疫力下降等。在這方面,新版膳食指南推薦老年人每日攝入魚肉、畜禽肉和蛋類食物各40—50克,大豆類制品15克,建議老年人每天飲用300—400毫升牛奶或蛋白質含量相當的奶制品。

此外,考慮到高齡老年人咀嚼吞咽能力下降、身體較為虛弱、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等特點,新版膳食指南建議優選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孫建琴說,高齡老年人的食物重在細軟,比如魚類要去掉骨刺,肉類制成肉糜、肉丸,黃豆加工成豆腐、豆漿等。

誤區②:“千金難買老來瘦”

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很多老年人非常認同這一說法,認為瘦才代表身體健康。張堅介紹,科學研究發現,過胖不利於健康,但是過瘦也會對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新版膳食指南明確,老年人應當保持適宜體重,體質指數(BMI)最好保持在20.0—26.9。進入老年期后,無論是過胖還是過瘦,都不應採取極端措施讓體重在短時間內產生大幅變化,應該分析可能的原因,在飲食和身體活動方面進行適度調整,使體重緩和達到正常范圍。

“高齡老年人更需要關注體重變化,因為體重下降是高齡老年人營養不良和健康惡化的重要信號。”孫建琴提醒,由於生理功能嚴重衰退,消化吸收能力減弱,高齡老年人營養不良、貧血、肌肉衰減、骨質疏鬆和衰弱等發病率很高,需要更精細化的營養支持和醫學營養補充,特醫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營養補充劑都是重要的營養來源。養老院、醫院和社區應加強對老年人的營養篩查和指導,必要時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合理為老年人補充營養。

在合理營養的基礎上,新版膳食指南建議老年人根據自身健康狀況積極主動參加戶外活動,延緩肌肉衰減,這也是保持適宜體重的重要途徑。

張堅介紹,陽光下的戶外活動有利於人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同時能增強骨質,提高脊柱及全身關節的柔韌性、靈活性,減少肌肉衰減的發生與發展。他建議老年人運動時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選擇多種方式的身體活動,盡量讓全身得到鍛煉﹔盡量多選擇散步、快走、太極拳等動作緩慢柔和的方式,以免過量活動引發肌體損傷或跌倒等不良事件﹔減少看電視、玩手機等久坐和靜止的時間,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容易導致局部肌肉勞損,誘發或加重腰肌損傷、腰酸背痛、心肺功能下降、頭暈等。

誤區③:進食隻為滿足生理需求

許多人認為進食只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獨自就餐和多人共同就餐沒有什麼不同,其實不然。進食不僅是一種生理行為,也是一種社交行為,所以才有“人多吃飯香”之說。新版膳食指南將“鼓勵共同就餐、保持良好食欲、享受食物美味”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強調。

“肌體功能減退,味覺、嗅覺、視覺能力下降等,都可能影響老年人的食欲。”張堅表示,老年人食欲下降有多種原因,有的受藥物影響,有的受情緒影響,例如一些獨居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郁悶的情緒,這也會造成食欲下降。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群體活動,許多人一起制作和分享食物有利於愉悅身心、激發食欲。

對於一般老年人,新版膳食指南建議,家人、親友應勸導和鼓勵老年人一同挑選、制作、品嘗和評論食物,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人、親友的關心與支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政府、老年人服務機構和相關社會組織在為老年人建造長者食堂、老年人餐桌時,還可以鼓勵和組織老年人積極參與制作和共同進餐,營造良好的進食氛圍。

“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特別需要有一個集體進餐的環境,要努力為獨居高齡老年人創造集體進餐的機會,幫助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孫建琴說,鼓勵居家的高齡老年人同家人一起進餐,高齡老年人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參與一些食物的制備,這樣有助於增加食欲、增加進食量﹔對於不能自理的高齡老年人,則需要加強陪護就餐,細心觀察老年人的進食狀況,保障用餐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膳食指南提醒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測評營養狀況,預防營養缺乏。對高齡老年人而言,要經常監測體重,關注體重丟失。張堅認為,這樣能及時發現營養問題和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