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主委夏先鵬建議:將科技特派員制度延伸至工業領域,為企業科技創新注入新鮮血液
人民網福州1月13日電 (林盈)福建是率先推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省份。二十多年來,農業科技特派員們深入一線,“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深受廣大群眾的信賴。近年,福建又將目光放到民營經濟領域,在全省范圍內將科技特派員制度延伸至工業領域,讓科特派為企業科技創新注入新鮮血液。
福建省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主委夏先鵬。受訪者供圖
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福建省政協委員、民革省委會主委夏先鵬指出,2017年以來,全省工業領域科技特派員共實施科技開發項目1312個、項目總投資54.66億元,但也存在“蜻蜓點水”“單打獨斗”的弊端,缺少完善的風險共擔體系。如何進一步打造福建特色民營企業科特派制度?
對此,夏先鵬建議,進一步擴大工業領域科技特派員選任比例,加強與省外大院大所合作,鼓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牽頭組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技特派員團隊,進一步擴大二產領域科技特派員的選認比例。聚焦福建傳統優勢產業,依托科特派技術優勢,深入企業開展技術咨詢、服務、開發、轉讓等服務,開展全產業鏈創業和技術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夏先鵬認為,當前市場需求多元、分工日益精細,呈現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趨勢,以往單打獨斗的模式已經不適應如今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情況。因此,在新形勢新背景下,建議圍繞各地市特色主導產業,按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一縣一團”“一業一團”及“揭榜”選認等方式,精選優秀科特派擔任“鏈長”,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情況。可組建科特派創新創業共同體產業服務團,匯集專家,改“單打獨斗”為“集團作戰”、改服務“一個點”為服務“全鏈條”,促進創新創業和技術服務向研發、生產、加工、檢測、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條延伸覆蓋,通過協同攻關和集成示范,推動構建民營企業產業鏈,推動科技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
借助“互聯網+”建設新型企業科特派科技服務體系,應通過多種渠道提高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例如,推動建立科特派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實現線上選認、履職報告、成果發布等功能,通過手機移動終端App、微信公眾號等實現“掌上科特派”。開發企業科特派管理系統,依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台,推薦一批高校、院所的科特派項目在網上推廣,推動成果在民營企業間落地轉化。
此外,夏先鵬建議鼓勵科特派與民營企業在各方自願的基礎上,通過信用和約束機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體。鼓勵以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入股,或以資金、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與企業簽訂“專家+企業”利益共同體協議。企業以一定比例的創新成果利潤作為科特派分紅,進一步激發科特派在民營企業創新創業創造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開拓生產、加工與銷售等新路徑,與企業同分享、共進退。完善風險共擔體系,落實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收入備案、完善運營補助”等利益共同體發展模式,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民營企業科特派制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