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走基層 | 年夜飯裡的非遺:一碗小小肉燕,吃出濃濃“年味”

2023年01月21日13:2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陳君凡正用木槌制作“燕皮”。康磊攝

陳君凡正用木槌制作“燕皮”。康磊攝

人民網福州1月21日電 (錢嘉禾、實習生康磊)“快來坐坐,進來吃碗熱乎乎的肉燕!”農歷臘月廿九,走進福州三坊七巷,巷口老鋪傳來木槌聲聲。循聲而去,隻見一名身著傳統服飾的手藝人,正扎著弓箭步,邊吆喝邊揮舞手中的木槌,敲打砧板上的肉團。

這位手藝人叫陳君凡,是福建省級非遺——同利肉燕的第四代傳承人。而他用木槌敲打的,正是肉燕的“燕皮”。“我們的‘燕皮’入口嫩滑,十分美味!”陳君凡介紹,新鮮豬肉需經過千萬次槌打,撒上地瓜粉,一遍遍拍、揉、擀、抖,才能做出一張張薄如紙、色如玉的“燕皮”。

陳君凡將肉餡放入“燕皮”中。康磊攝

陳君凡將肉餡放入“燕皮”中。康磊攝

包肉燕。康磊攝

包肉燕。康磊攝

這項非遺技藝,已有悠久歷史。據陳君凡回憶,“同利肉燕”的由來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陳官燃,那時他早上在家裡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裡一些有錢人家去賣。為送貨方便,1876年陳官燃在光祿坊與南后街的交叉路口開了“同利肉燕”店,“同利”寓意“利人、利己、利在大家”。

如今,同利肉燕老鋪內仍人潮涌動、大排長龍。“我來買一些回家做年夜飯”“家裡的老人小孩都愛吃,味道很鮮美”“我們老福州人,就好這一口”……除夕將至,來來往往的行人紛紛駐足老鋪,或等著端上一碗熱乎乎的肉燕,或稱足二三斤打包回家,為年夜飯“增色”。

同利肉燕老鋪內人潮涌動、大排長龍。康磊攝

同利肉燕老鋪內人潮涌動、大排長龍。康磊攝

一碗熱乎乎的肉燕。康磊攝

一碗熱乎乎的肉燕。康磊攝

一碗小小肉燕,吃出濃濃“年味”、脈脈溫情。“肉燕圓頭散尾,形似飛燕,寓意著團圓、吉祥。”陳君凡介紹,每到過年,老福州人的餐桌上可以沒有雞鴨,但一定有一碗肉燕。如果一碗肉燕中,再加上幾顆鴨蛋,就成了家家戶戶年夜飯桌上的珍品“太平燕”。

“太平燕,就是太平宴。”陳君凡說,在福州話裡,“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寓意著老百姓對平安的祈求、對美好的向往。所以,福州有句民間俗語,叫作“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隻有這碗太平燕端上來了,一桌的年夜飯才算圓滿。”

孩子們邊吃肉燕,邊分享新年的快樂。康磊攝

孩子們邊吃肉燕,邊分享新年的快樂。康磊攝

“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康磊攝

“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康磊攝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