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促善治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以法治全面護航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
過斑馬線低頭看手機將被罰,大面積推廣“人非分離”斑馬線,倡導過斑馬線時靠右側通行……近日,《廈門經濟特區斑馬線安全管理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草案)》)提交廈門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有望成為全國首部斑馬線安全管理的地方性法規。
2023年4月19日,在廈門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十二次會議上,《廈門經濟特區斑馬線安全管理規定(草案)》進入一審程序。肖攀攝
據悉,《規定(草案)》源起於一份人大代表的立法議案。今年初,在廈門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十位廈門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一份“關於開展斑馬線交通安全立法的議案”。不久,該議案直接確定為正式立法項目,並被列入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同時,這部法規將在總結廈門市近年來斑馬線治理有效經驗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對斑馬線設置的源頭治理、合理分配路權等做出重點規范,著力破解實踐中的難點痛點。
“斑馬線是行人過街的安全線、生命線,也是彰顯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文明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市有近3000處斑馬線,作為地方立法機關,廈門市人大常委會發揮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優勢,在全國率先對斑馬線交通安全進行立法,希望通過專項立法將禮讓等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規范,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此次針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過斑馬線的文明通行等進行專項立法,是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長期以來著力打造“法治護航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品牌的縮影。自1994年3月被授予行使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廈門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即致力於以“良法促善治”,全面推動廈門城市發展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期間,作為“立法試驗田”,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在城市文明建設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為廈門打造出一張張靚麗的城市名片,也為全國提供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如,表決通過了全國首部社會文明法規——《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重點整治包括機動車不避讓行人等九類不文明行為。此后,通過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的結合,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與文明理念的柔性浸潤,短短幾年,長期固有的種種陋習和不文明行為得到有效治理,機動車禮讓行人等文明行為在廈門蔚然成風。
不僅如此,在立法保障社會文明方面,近年來還出台了《廈門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為全國城市社會文明立法提供了“廈門樣本”﹔出台了《廈門經濟特區志願服務條例》《廈門經濟特區城市綜合管理條例》等法規,為進一步提升廈門志願服務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022年9月,廈門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辦《廈門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知識競賽決賽,並為獲勝代表隊現場頒獎。肖攀攝
此外,秉持“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的理念,啟動優化營商環境立法工作,並於2021年12月31日通過了《廈門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不僅助力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廈門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標杆城市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還有效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新動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廈門進一步擴大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必要的法治環境,有力助推廈門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2022年8-12月,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貫徹實施情況執法檢查。肖攀攝
值得關注的是,在頻頻率先立法保障城市文明創建、提升的同時,為了真正讓這些社會文明法規落地生根,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及機關充分運用監督職能,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緊緊圍繞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社會文明突出問題,推動中央、福建省委、廈門市委關於精神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和各項法規的貫徹落實,積極開展《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廈門經濟特區園林綠化條例》《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執法檢查,推動城市文明,推動補齊民生和社會事業短板等。
“文明是廈門備受矚目的城市形象之一,是這座城市亮麗的底色。”廈門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廈門,煉成文明城市這張“燙金名片”,離不開法治的強有力護航。一直以來,作為地方立法機關,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及其機關十分重視城市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地方法規、貫穿法治實踐,不懈打造“法治護航城市文明創建”工作品牌,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精准解決城市文明領域突出難題,進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具有廈門特色的城市文明法治之路,取得顯著成效並獲得社會各界充分肯定。此番對斑馬線安全管理進行立法,將激發出骨子裡就有崇德向善基因的廈門人又形成一種文明新風尚,進一步助力廈門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余乃鎏 肖小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