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莆田:當旅游“邂逅”非遺  文旅市場春潮涌動

2023年04月28日09:1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莆田興化府文化街區中,非遺表演“舞龍弄九鯉”正在火熱進行。陳曉威攝

莆田興化府文化街區中,非遺表演“舞龍弄九鯉”正在火熱進行。陳曉威攝

人民網莆田4月28日電 (錢嘉禾)隨著“五一”小長假臨近,旅游“熱度”一路飆升。當旅游“邂逅”非遺,二者會擦出什麼火花?

賓客滿堂,鑼鼓聲聲。春日夜晚,走進福建省莆田市興化府文化街區,蒸騰的“煙火氣”扑面而來。在街區大門前,首先迎來了一場“舞龍弄九鯉”非遺表演。明快的鑼鼓撞擊聲中,龍首、龍尾、龍身高低錯落、不斷變幻,與九鯉相互交融,熱鬧共舞。

一曲“九鯉燈舞”,引得市民游客拍手叫好、呼聲連連。蔡昊攝

一曲“九鯉燈舞”,引得市民游客拍手叫好、呼聲連連。蔡昊攝

緊接著,一曲“九鯉燈舞”精彩上演——舞者們模仿著水族的游動姿勢,時而嬉戲、時而爭搶、時而旋轉,引得市民游客拍手叫好、呼聲連連。

除了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古街區的非遺美食也分外“火熱”。來到制作紅團的小攤前,游客絡繹不絕。向前觀望,隻見一名手藝人正揉搓著“紅團皮”。隨后,他用“紅團皮”包住糯米做的“紅團餡”,在蒸籠中大火蒸上五分鐘,冒著熱氣、色澤鮮亮的紅團便“誕生”了。

制作紅團的小攤前,游客絡繹不絕。蔡昊攝

制作紅團的小攤前,游客絡繹不絕。蔡昊攝

紅團是傳統的“莆田味”,承載著代代莆田人舌尖上的記憶。蔡昊攝

紅團是傳統的“莆田味”,承載著代代莆田人舌尖上的記憶。蔡昊攝

這位手藝人是“陳氏紅團”的技藝傳承人陳煌歆。“紅團是傳統的‘莆田味’,承載著代代莆田人舌尖上的記憶。”他介紹說,莆田紅團形圓、色紅、餡甜,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是當地象征吉祥的文化符號。

不遠處的桂圓干傳統烘焙法技藝也不甘示弱。剪粒、浸水、搖沙擦皮、烘焙、剪蒂……售賣桂圓干的小鋪前門庭若市,不少游客正“沉浸式”體驗著非遺傳統手藝。據了解,宋代起興化桂圓已名揚海內外,素有“興化桂圓甲天下”之美譽,是宮廷裡的貢品。

桂圓干傳統烘焙法技藝讓鮮果的甜度翻番。蔡昊攝

桂圓干傳統烘焙法技藝讓鮮果的甜度翻番。蔡昊攝

“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有一大‘招牌’,就是非遺。”興化府文化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莆田立足“活化”利用歷史建筑,並將於“五一”小長假期間推出“莆陽百工坊”非遺一條街,不斷拓寬莆田非遺文化對外傳播力、影響力,助推福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興化府文化街區呈現出的旅游的“小高潮”只是一隅,莆仙戲、青黛印染技藝、九條茶制作、莆田民間剪紙、媽祖花制作……紛至沓來。據介紹,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期間,莆田湄洲島、南日島、仙水洋、南少林寺等景區的非遺表演也將悉數登場。

莆田市仙游縣仙水洋景區中的莆仙戲表演韻味十足。陳曉威攝

莆田市仙游縣仙水洋景區中的莆仙戲表演韻味十足。陳曉威攝

非遺傳承人正進行九條茶制作。陳曉威攝

非遺傳承人正進行九條茶制作。陳曉威攝

據悉,莆田是非遺資源大市,擁有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10項國家級、63項省級、33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擁有11名國家級、81名省級、520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文化和旅游部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對於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眼下,文旅經濟復蘇春意正濃,古老非遺與現代旅游的“碰撞”恰逢其時、前景廣闊。正如景區中不少游客熱切地表示,希望莆田非遺能夠“熱”起來,“潮”起來,在全國“火”出圈,“在旅游中感受莆田、感受非遺,真的很出彩!”

莆仙十音八樂非遺表演。陳曉威攝

莆仙十音八樂非遺表演。陳曉威攝

莆田市涵江區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燕皮制作技藝。陳曉威攝

莆田市涵江區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中的燕皮制作技藝。陳曉威攝

莆田市湄洲島上,兩個姑娘正在梳媽祖頭。陳曉威攝

莆田市湄洲島上,兩個姑娘正在梳媽祖頭。陳曉威攝

(責編:易雪妍、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