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 | 福建泉州蟳埔女“爆火”之后,鄉村文旅如何“長紅”?

大裾衫、闊腳褲,簪花滿頭朱顏俏。
今年初,有“福建三大漁女”之名的蟳埔女“爆紅”網絡。“五一”假期,消費市場紅火,蟳埔女的“娘家”——泉州市豐澤區東海鎮蟳埔村迎來了文旅的“春天”。
如何讓“爆紅”帶來的大流量轉化為“長紅”的源動力?這是眾多和蟳埔村一樣的新晉“網紅村”亟需面對的考題。
千年古村“厚積爆發”
“來啊!來拍照!”春末夏初的泉州雨水連綿,游客們前來打卡的熱情卻依然高漲。享受畢業旅行的浙江研究生、結伴踏青出游的安徽姐妹花、慕名而來尋訪的湖南母女倆……縱然瓢潑大雨,簪花圍的魅力還是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紛至沓來。
體驗蟳埔女造型的外地游客。受訪者供圖
接發、盤頭、插花,閩南特色蚵殼厝裡,村民黃阿嬤笑瞇瞇地給遠道而來的女游客梳妝打扮,細細扎上漂亮的簪花圍。專業攝影師為愛美的游客拍攝精致照片。
2023年以來,黃阿嬤的盤頭小店迎來游客潮,日接待量可以達到百余人,收入翻了好幾倍,這在一年之前是難以想象的。
引“爆”蟳埔村的那一捻“引線”,是一組女藝人在泉州拍攝的閩南文化大片。年初,該藝人在閩南古厝中一襲紅衣,簪花滿頭的照片讓蟳埔簪花圍出了“圈”,許多女游客指名要裝扮“女藝人同款”蟳埔女造型。
知名度飆升帶來游客激增。“五一”期間,村中小道中游人水泄不通,宮廟中,屋厝旁,頭戴簪花圍,身著漁女裝,遍地笑靨如花的游客讓村民們有了“火了火了”的真實感覺。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志福用“厚積迎爆發”來評價這次爆紅。
吳志福認為,蟳埔村的“火”並非偶然,而是海絲文旅積澱的結果。擁有千年歷史的小漁村不簡單,不僅保留有明代鷓鴣巡檢司遺跡,還有古老閩越文化、唐宋·海絲文化遺存,蚵殼厝、順濟宮等古建筑群,以及簪花圍、媽祖巡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於此。
守著文化富礦,蟳埔村的村民們卻一直沒有摸索出“變現”的訣竅。直到今年初,蟳埔簪花圍走紅網絡。隨后,“海絲·蟳埔”民俗文化節狂攬超3億瀏覽量,多款社交軟件上的打卡美圖、游玩攻略層出不窮。村裡的簪花圍盤頭店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蟳埔村的春天比以往熱鬧了許多。
爆紅古村尋“長紅”之策
“蟳埔村的‘火’是意料之中,但怎麼讓‘爆紅’變‘長紅’。”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蟳埔村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環境,地處泉州市政府旁,毗鄰多所高校,前有海后有山。“蟳埔村交通、文化、產業資源都不錯,旅游業態呼之欲出,但卻不知道怎麼導入資源。”由於過去蟳埔村村財較薄弱,基礎設施比較陳舊,加上村民意識參差不齊,村容村貌的改造優化存在阻力。“缺規劃、缺方案、缺運營,大家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熱度,但更擔心一著不慎讓‘熱點’變‘冰點’。”蟳埔村所在的泉州豐澤區及東海街道提出疑問。
調研組在蟳蜅漁女服飾換裝店,調研旅游業態發展情況。李昌乾攝
突如其來的熱度也讓關心家鄉發展的村民喜憂參半。村民黃少府表示,對長年以漁業為生的村民來說,大多數人還在按自己認知內的想法做事,雖有熱情但也存在不專業、考慮不周、惡性競爭等問題。“我們很需要引導和方向,有改造有規劃我一定會積極配合。”黃少府說。
蟳埔村的瓶頸在哪?“五一”假期重游蟳埔村的福建商學院旅游與休閑管理學院教授孔旭紅認為,村中的文化解說、路線導引、整體包裝、游客服務都還有提升空間,缺少除服飾租賃之外的消費點,游客體驗也會有所影響。“不能除了簪花圍就沒有別的亮點了。”孔旭紅表示,蟳埔村的特色蚝殼厝、媽祖廟也值得挖掘提升,這樣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也可提高游客體驗。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基金會理事長葉木凱結合實地調研情況指出問題。一場暴雨就發現了蟳埔村基礎設施短板,缺乏整體規劃,長遠看來會成為一種隱患,應優化提升。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許維澤認為,蟳埔村的發展“考題”不能用孤立觀點來回答,而要把它融入泉州海絲文化這個大題目中來作答,尤其要用好“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大背景,跳出蟳埔村小村的范圍,把周邊的晉江出海口、后渚港灣以及桃花山山海聯動起來,以區域化、文旅結合發展的思路來研究“解題”。
讓一時現象成“一市品牌”
一番研討交流,老村的方向逐漸明朗。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提示,要利用名人的短期熱度和泉州自身的海絲文化、東亞文化之都優勢,結合世界文化遺產資源,以合適的方式推廣營銷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有著多個鄉村改造項目經驗的鄉創者張小鳴分析,由於蟳埔村文旅產業還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盡管有源源不斷的客流,但缺少“留下來”的契機。
“五一”假期蟳埔村迎來大批游客,村道上水泄不通。黃少府攝
對此,他提出,可設計貼合業態的經營空間,把整個村子變成海絲文化的“展板”﹔同時,利用立體空間,引客入厝擴大游客活動范圍。“這個項目馬上就可以開始,先從一片空地、一個天台開始改造,梳理有限的空間,讓村民們參與進來一起做。”張小鳴摩拳擦掌,在他眼裡,這個璞玉一樣的小村需要“慧眼識珠”,需要“巧手打磨”。
泉州市豐澤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張勇的思路也不謀而合。張勇認為,由於生產、生活、經營高度重合,蟳埔村的產業模式還不成熟,游客缺少二元消費空間。把天台、空地利用起來的思路可以通過拓展物理、業態空間,提高村子的接待能力,改善游客體驗,值得探索。
泉州市豐澤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上官藍波說要讓蟳埔的這股“文旅熱”從一時現象成為“一市品牌”,需要讓多方協同合作。席間,他就著手推動搭建項目專班,建議把改造計劃提上議程:發動群眾整治臟亂差,維護市場秩序﹔與專業團隊一起,規劃提升軟硬件水平﹔提升文旅產品品質,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
小村蛻變需內外兼修
因疫情而放緩腳步的文旅業,終於在2023年初就釋放了“憋了”三年的勁兒,蟳埔村的“火”正是趕上了文旅復蘇的“紅利期”。
在4月19日召開的福建文旅經濟論壇上,業內專家們提出,當前旅游市場迎來新形勢——游客更傾向於深度游,即不同於傳統的旅游觀光,而是追求文化體驗。
民盟福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劉泓認為,要把文化資源進行“可參觀性”生產,讓文化資源以旅游產品的形式呈現。同時,要正確解碼各地的文化基因,彰顯特有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讓游客體驗到不一樣的“詩意的生活”。
蟳埔村的游客打卡熱情高漲。人民網記者林盈攝
傳統村落在解決基礎設施升級、發展文旅產業的同時,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修煉內功,提升內涵。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調研組認為,像蟳埔這樣的小村應在其開發改造中融合自身建筑、歷史、人文等文化元素,先進行整體規劃,連點成片形成協調風格。同時,要加強價格和服務監管,通過教育宣傳提高村民意識,規范市場,給游客更好的旅行體驗,打好“蟳埔口碑”。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鄉有一俗”是福建文化的真實寫照。在福建,還有霞浦、永泰、永定等一眾“深藏不露”的縣鄉鎮。將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從小切口深挖掘強服務的文旅經營思路,用較少的“硬投資”提升村庄“軟環境”,在街巷風貌、市井生活、人文環境中凝練旅游形象……文旅復蘇的大浪潮下,低調已久的傳統小村未來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