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長樂太平港:從昔日的鄭和下西洋舟師駐泊地到如今的現代化城市

2023年05月24日11:50 |
小字號

在位於福建福州市長樂南山的鄭和史跡陳列館內,展陳著一個“鄭和船隊在太平港駐泊陣勢模型”的立體沙盤,直觀再現了鄭和舟師船隊當年駐泊在太平港的盛況。從模型上可以看出,當時太平港位於閩江口內,呈葫蘆狀,四面環山,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裡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天然避風良港。

鄭和船隊在太平港駐泊陣勢模型。石美祥攝

據長樂學者高宇彤、高展澍、陳挺所寫的《鄭和遠航母港——中國長樂太平港》一文介紹,太平港“北口豬母岐港寬360米,南口龍門峽水面寬750米,吳航頭馬頭渡(東)至泮野(西)水面寬2公裡,吳航頭港灣高潮線水域面積7.1平方公裡,除去水田面積,航道水域面積約3.8平方公裡”。

陳列館內還有一幅攝於1983年的長樂太平港舊照片,上面可見聖壽寶塔以及太平港。從照片上彎曲的河道以及眾多的港汊,可以推測出當年未淤塞的太平港有十分寬闊的水面。館內,還有詳細記述鄭和離開太平港駛入太平洋的時間表,可以看出鄭和在此停留了很多次。

現在的太平港。石美祥攝

此外,陳列館內保存著一件珍貴的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這塊出土於聖壽寶塔不遠處的石碑由鄭和刊立,碑文中提到了太平港:“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即太平港),伺風開洋……右有南山塔寺,歷歲久深,荒涼頹圮,每就修葺,數載之間,殿堂禪室,弘勝舊規。”

為何鄭和會選擇長樂太平港作為“伺風開洋”駐泊基地?鄭和史跡陳列館館長陳遲介紹,當時這裡江面寬闊,適合水師演練和造船﹔五虎門為天然屏障,不易受到攻擊且避風,出了五虎門即進入太平洋﹔以福州港為后盾,可以得到物資與各種海運技術保障。所以,鄭和選擇了在這裡駐泊,船隊在此一駐就是幾個月,以待秋后季風來臨揚帆啟航﹔同時積極進行遠航的最后准備工作——補充修造海船,招募水手船工,聘請通事(也就是翻譯人員),補足淡水糧食,祭祀海洋神靈,載上最后一批貨物等等。

屹立在長樂南山頂上的聖壽寶塔,伴隨著長樂太平港一起經歷時代變遷。從聖壽寶塔向原來的太平港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滄海桑田的變化。原來的大塊平地,如今已經成為長樂老城區主要范圍,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在此崛起。

鄭和廣場上的鄭和石雕像。林雙偉攝

在太平港舊址的另一側,早在2002年,長樂市政府(現為福州市長樂區人民政府)便發動社會捐資近千萬元,興建了以鄭和下西洋為主題、長約兩公裡的景觀走廊——鄭和廣場。這裡有鄭和石雕像、鄭和寶船、太平港帥營、鄭和舟師啟錨處等紀念性建筑。

其中,這尊鄭和石雕像是目前海內外最大最高的鄭和石雕像,是閩江口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據介紹,這尊石雕像高14.05米,基座寬7米、高2.8米,意為“鄭和於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以及他七下西洋歷時28年的壯舉”。

鄭和石雕像對面,有一座仿明代風格的建筑——長樂海絲館,其前身是鄭和航海館。如今,館內的展陳內容也由側重展示鄭和下西洋史跡,改為側重展示長樂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未來。

在長樂,鄭和廣場現在與鄭和公園、鄭和史跡陳列館等連成一體,構成了當地獨特的鄭和文化風景線。這條閩江口旅游文化走廊與福州馬尾隔江相望,目前已建成的景點長達2.3公裡,由鄭和廣場、鄭振鐸公園、雲門寺、金剛腿公園、月亮灣公園、綠色明珠公園等組成。(徐文宇 劉澤林)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