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讓千年古村“守住根、留住人、煥新生”

錢嘉禾 葉青卿
2023年05月27日09:2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青山環繞,山澗淙淙﹔古村新韻,文脈悠悠。

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自2012年起,我國先后分6批將8155座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目前,福建省已有552個中國傳統村落,位居全國第六位。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

如何讓斑駁的傳統村落煥發生機?如何讓泱泱的千年文脈吟誦流芳?如何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2023年4月,福建屏南縣、晉江市入選“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這裡的文脈、建筑、藝術,還有“新老”村民的創業故事,或許能給出答案。

傳承文脈 守護老百姓的“鄉愁”

初夏之時,伴著微微蟬鳴在晉江市梧林村走街串巷,宛如走進一座沒有圍牆的“華僑建筑博物館”。明朝百福牆、清朝官式紅磚大厝、近現代哥特式洋樓、番仔樓……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村落中,積澱著光陰故事,吸引著八方來客。

梧林村,背靠石鼓山,面臨梧垵溪,形成於明洪武年間,面積約1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2100人,旅居海外華僑1萬8千余人,是典型而完備的閩南傳統村落、僑鄉文化突出的代表。

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梧林村中,積澱著光陰故事。晉江市住建局供圖

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梧林村中,積澱著光陰故事。晉江市住建局供圖

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沖刷與洗禮讓梧林村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破敗蕭瑟,面臨損毀。“誰都沒想到梧林村今天能這麼‘水’(閩南話“美”的意思)!”年過半百的村民老蔡說,在兒時的記憶中,村裡人窮得叮當響,人均不到3分地,“以前村裡的學校、道路也都是靠華僑捐資建設的。”

“沉睡”的古村落如何“蘇醒”過來?

“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近年來,梧林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時,著重突出家國情懷、區域特色,科學規劃、布局。

“我們將傳統建筑作為展示僑鄉歷史和建筑技藝的場館,將宗祠家廟作為展示家族文化的平台,將古民居作為原住民居住就業和外來人創業的場所,同時結合梧桉溪濱水景觀、田園農業景觀和大地花海景觀組成天人合一生態景觀。”晉江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行走在如今的梧林村,古宅古巷,古色古香。但說起梧林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建筑,還根植於建筑背后亙古彌新的家國情懷——當聽聞救國圖存的感人閩僑故事,青普文旅集團創始人、總裁楊雪山受到了震撼。2019年底,青普文旅集團全盤負責梧林傳統村落運營工作。

梧林傳統村落舉辦南洋文化節。受訪者供圖

梧林傳統村落舉辦南洋文化節。受訪者供圖

“近幾年,我們以‘人文先行’理念打造文旅復合業態,以‘醉閩南、意南洋、家國情’三種場景為核心,通過梳理特色建筑群,從點、線、面的運營布局上將梧林打造成一個閩南與華僑文化體驗中心,並通過‘南洋文化節’等文化IP,讓固態建筑‘活’起來。”楊雪山說。

挖掘人文內涵,守護文化神韻,梧林村的“新生”是一個縮影。近年來,晉江開展六輪傳統村落基本情況調查,建立健全傳統村落及歷史建筑基本信息庫,形成全市保護名錄,並加快推進傳統村落及歷史建筑挂牌保護、測繪建檔、保護圖則制定等工作,已完成全部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及290棟歷史建筑挂牌保護工作。

豐富業態 文創為鄉村振興“提速”

古村落的保護、開發、活化,讓歷史文脈留住了老百姓的鄉愁,同時也為古村落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老村求新,新在何處?

沿著梧林村一路向東,在300余公裡外的龍潭村裡,有一群回鄉創業的“老村民”,正用文創“喚醒”鄉村。

“想喝什麼,快進來坐坐!”在龍潭村的一家鮮榨果汁店門前,90后創業青年陳忠業正招呼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我是這兒土生土長的,大學畢業后在福州做平面設計,后來聽說村裡在修繕翻新,就想著回來看看,‘新’能‘新’到什麼程度!”這一看,便堅定了陳忠業回村發展的念頭。

90后創業青年陳忠業開的鮮榨果汁店人頭攢動。受訪者供圖

90后創業青年陳忠業開的鮮榨果汁店人頭攢動。受訪者供圖

擁有120多棟明清古建筑的龍潭村,地處閩東北的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和很多老村一樣,龍潭村一度出現“空心化”問題——原本有1400多戶籍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到2012年僅剩100余人留守村裡。

2015年,屏南縣龍潭村啟動“古村修復計劃”,先后對2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500多棟古民居分門別類實施搶救性修復。當地成立了工匠協會,組建了5支以傳統工匠為主、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繕隊伍,採用原生態、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對老屋進行修繕。

以文創激活鄉土,為鄉村振興“提速”。近年來,龍潭村在修繕好的傳統古民居裡開辦書屋、藝術創作室、酒博館等,充分釋放傳統古民居的“時尚活力”。目前,龍潭村擁有各類藝術共享空間30多個,民宿床位300多張,新增企業經營主體12家,文旅產業越來越紅火。

據統計,2022年底,龍潭村常住人口已達近千人,且以青壯年群體為主。從“凋零閉塞”偏遠山村華麗變身為“人氣興旺”網紅打卡村,龍潭村讓很多老村民刮目相看。

今年,陳忠業在村子裡開了一家鮮榨果汁店和一家文創產品店。“我給我的文創產品起了一個名字叫‘有橋’。”他說,“有橋”這個名字的靈感源於自家老房子邊上的一座石板橋。“我希望文創平台是一座‘橋’,我們的土特產、風景、人文可以通過這個媒介,向全國乃至世界發散,讓龍潭村和外面的世界深度鏈接,讓越來越多人來到我的家鄉。”陳忠業對老村的發展充滿信心。

政策加持 山裡有了“新村民”

村“活”了,人氣也就更旺了。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偏僻的小山村如何廣開門路“聚”人才?

在屏南,一場鄉村“藝術試驗”成為了轉機。2015年,屏南縣引進鄉村藝術家林正碌團隊,在多個鄉村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油畫)公益教育實踐活動,為周邊村民免費提供油畫教學。300多名貧困戶、殘疾人通過作畫、賣畫增加收入,40多名殘疾人成為了職業藝人。濃厚的藝術創作氛圍吸引了不少游客駐創。

福州的游客來到龍潭村學習繪畫。陳忠業攝

福州的游客來到龍潭村學習繪畫。陳忠業攝

屏南縣還推行“老屋認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試行村級項目建設“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據建筑形式與特點,引進“新村民”認領“復活”的老屋並進行以“文創”為導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門檻、高進階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創業。

在探索“新老”村民融合機制方面,屏南縣給“新村民”發放居住証,讓他們在村裡享受和本地村民同等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和其他待遇﹔為“新村民”增設“副主任”專崗和代表席位,參與村民代表選舉,增強“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長期駐留生活創業的意願……

藝術的加持、政策的支持,讓32歲的江西人胡文亮成為首批受益的“新村民”。龍潭村裡,有一棟木制外觀的兩層民居,名為“檀舍”,這裡兼具酒館、民宿、陶藝等功能,是胡文亮的“文創空間”。“我並不是心血來潮來這兒,一味追求詩和遠方。”胡文亮表示,這裡創業成本低,而且物流、交通都很方便。

游客在胡文亮的“文創空間”內感受慢生活。受訪者供圖

游客在胡文亮的“文創空間”內感受慢生活。受訪者供圖

此外,胡文亮還挖掘紅粬黃酒資源,在龍潭村創辦了自己的品牌。精心設計過酒瓶和外包裝的紅粬黃酒銷量很好,吸引了不少企業和農民參與到線上銷售。“我們將戲曲、油畫等藝術元素融入黃酒產品之中,打造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通過網絡直播將山貨賣到大山外,也動員更多有創意的年輕人來到村裡。”胡文亮說道。

據了解,如今,屏南縣熙嶺鄉文創片區4個村入住的“新村民”有140多人,職業涵蓋設計師、作家、工程師、電影導演等。2022年,片區內各村集體平均收入突破40萬元,平均增長超過25%。

數字賦能 “活化”鄉土文化

傍晚時分,福建省連城縣培田村,屋頂炊煙裊裊,燒柴的淡淡香味彌漫開來,是家的味道。水塘邊,大簸箕裡擺滿了村民晾晒的八大干、干橘、培田鴨蛋,為古村增添了誘人的味蕾。小道間鼓樂熱鬧,游人熙攘,一片歡歌笑語,展現出古村的生命力。

這是“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裡的培田村。2022年,福建永泰縣、連城縣入選“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如今,在這座線上博物館裡,一棟棟古宅古建“躍然而出”,一項項民俗技藝“身臨其境”,講述著中國農耕文明的濃濃鄉愁。老百姓不用“特種兵”式地進行“異地打卡”,足不出戶能沉浸式“雲”游古村。

“我們過去看到的博物館都是實景,而所謂的‘數字博物館’,是在線上通過虛擬空間看到一些實物,包括生活的場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介紹,目前我國經過幾批遴選,已經有了8000多個傳統村落,正在陸續“採集”到“數字博物館”裡,目前已上線近千個。

王凱表示,大家經常提到“鄉愁”這個詞,是關於鄉村、關於故鄉的情懷。“田園生活是中國文人心中的最高理想——從村落選址到街巷格局,從建筑單體到門窗裝飾,還有花鳥魚虫、村中鄰裡等等,村落的各種要素加上時間的積澱,使每個傳統古村落都有太多故事可講。”王凱如是說。

要把鄉愁記憶留存下去,需要一些新方法。“過去傳統的手法是畫畫、拍照。”王凱說,現在可以通過無人機、三維掃描等方式把整個村子記錄下來,“所以,在‘數字博物館’裡,我們看到的每個村庄都是鮮活的,有房、有田、有山,還有民俗活動,有老百姓的煙火生活。”

“我們留下有關傳統村落的數字化影像,是‘數字博物館’有別於一般博物館根本性的不同,因為這是長期穩定留存的歷史文化信息。”王凱說道。

留存鄉愁記憶,還要講好鄉村故事,“活化”鄉土文化。

坊間一壺茶飄香,歷代守候土樓鄉。採茶、搖青、晒茶﹔龍騰、獅鬧躍然眼前……在“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的特展區,福建客家土樓VR展正熱烈上演。展覽以VR的視覺傳達方式,充分展示了福建客家土樓中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舞龍舞獅文化、土樓建筑文化,這是“傳統村落+地域特色文化+VR”的一場文化饕餮。

福建客家土樓VR展。圖片來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截圖

福建客家土樓VR展。圖片來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截圖

“數字博物館在建設之初,就明確利用GIS、虛擬現實技術(VR)、傾斜攝影建模技術等,以音頻、圖文、三維實景模型等形式,建設傳統村落展示與體驗中心,講述傳統村落的故事。”王凱表示,希望通過數字賦能,讓大眾隨時隨地感受村落的四時之美,感受先人的智慧修為,從而更加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千年歲月鐫刻的傳統村落,穿過時光,與現代不期而遇。讀懂了它們,就讀懂了歷史﹔守護了它們,就傳承了文脈。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延續,踏著“數字化”之浪,繼續烙上時代的印章,煥發新生,源遠流長。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