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訪福建寧德“海上糧倉”:收獲豐 備貨忙
年前的一個晌午,記者從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礁頭碼頭登船,四十分鐘左右,行至三都澳白基灣海域,眼前便出現了連成片的藍白色相間的漁排,看起來像是一塊塊“藍色良田”。同行的人說,“大黃魚的海上養殖基地到了。”
在塑膠漁排上,海上養殖基地負責人宋向國和養殖工人正忙碌。
養殖工人收魚忙。人民網 陳永整攝
船剛靠上漁排,就聽見一句吆喝,“小心別讓魚從縫裡又溜回去嘍!”說話間,宋向國和養殖工人們齊心拖拽起漁網,把大黃魚從大網趕到小網,成群的魚兒游著,往最靠外側的一口網箱聚攏,場面頗為壯觀。
漁排一側停靠著一艘活水船,船上的岸吊挂著個網簍,從網箱裡撈起的一簍簍大黃魚,上了秤之后,再在活水船卸下。坐在船尾的養殖工人忙不迭地記下每簍大黃魚的重量。
一簍簍大黃魚在過秤。人民網 陳永整攝
“每簍大概有540斤。”宋向國粗略估算了一下對記者說。
養殖基地一共84口網箱,一口網箱大概有50噸魚,去年3月投下去的魚苗,臨近春節,正好喜獲豐收。宋向國說,過年的幾天光景,就能賣出去20口網箱的魚,一天就有十幾萬斤。
養殖工人林克勝手捧剛收獲的大黃魚。人民網 陳永整攝
收魚要趁早,把大黃魚過秤、裝上船,剩下的時間喂魚、清網……備貨最忙的這些天,天蒙蒙亮宋向國就坐船到養殖基地。“年前已經忙活了二十多天,得一直忙到過年。”宋向國說,大年三十、初一休兩天,初二又得上船,“養魚可歇不下來。”
每天天黑下來,滿載大黃魚的活水船就將駛向碼頭,等魚“變黃了”,就打包連夜發車運到全國各地。
“為啥要等魚‘變黃’?”記者不禁好奇。
“大黃魚有一種黃色素,在黑暗環境中整條魚會變成金黃色,強光下又會褪色,所以我們常說大黃魚必須在晚上捕撈,叫做‘夜捕大黃魚’。”宋向國向記者解釋道。
大黃魚喜獲豐收。人民網 陳永整攝
寧德市蕉城區被譽為“中國大黃魚之鄉”。2018年起,蕉城區開展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淘汰木質漁排、泡沫浮球、塑料瓶等傳統設施,引導養殖戶採用環保塑膠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推動三都澳海上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
寧德市蕉城區白基灣大黃魚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養殖深度大了、密度小了,大黃魚病害少了,效益提升了,宋向國對這種變化感受頗深。“以前都是近海養殖,用的是小的傳統木制網箱,污染重、畝產量也小,現在不一樣了,在深水區養殖用的是塑膠大網箱,‘一口’就有一畝,更環保,產量也上去了。”宋向國說,以前畝產量30多噸,現在能達到50噸。
海上養殖的綠色發展讓宋向國更有信心。等到今年開春,天氣回暖的時候,又會放下新一批的魚苗,開始新一年的忙碌。宋向國期盼著,來年也有一個好收成。
在海上養殖基地,工人正在作業。人民網 陳永整攝
養殖工人林克勝在投料喂魚。人民網 葉青卿攝
海上養殖基地。人民網 葉青卿攝
養殖工人在趕魚。人民網 陳永整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