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期待“普惠性幼兒園” 辦好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健康成長。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
中小學男老師越來越少? 專家:造成社會審美中性化 連日來,關於“娘炮”話題的討論刷爆了朋友圈,對於男性缺乏陽剛之氣,有專家認為源自於男女教師比例失衡。那麼,福建中小學是否存在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現象,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何在,帶來哪些問題,又如何破解? 為此,在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人民網記者走訪了福建部分中小學進行調查。…
高校爭相申請新增專業 能否緩解新興行業“人才荒”? 新增專業能否緩解新興行業“人才荒”?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大學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國內570所高校新增專業2311個,其中新增備案2015個,新增審批206個,相比之下,撤銷的隻有241個。 在這些新增專業中,有250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近60所新增“機器人專業”,其余新增較多的還有“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物聯網工程”等。…
家長為孩子在網上拉票 是孩子評獎還是家長比人脈? 62.0%受訪家長曾為孩子在網上拉票 63.9%受訪者直言孩子評獎變為家長比人脈 如今,在網絡社交平台上經常有家長給孩子拉票。網絡擴大了投票參與者的范圍,但是孩子的榮譽評選有時也會因此變成家長資源和人脈的比拼。…
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直播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隨著直播行業火熱度日益上升,很多人沉迷於觀看直播之中,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有些未成年人為了吸引主播的注意,不惜借用父母的微信、銀行卡等支出錢款打賞主播,打賞金額從千元到萬元不等。…
治理校外培訓是部“連續劇” 多措並舉方能長效 近年來,以“應試”為導向的校外培訓機構裹挾著家長不斷在教育培訓上加大投入,這個被媒體比喻為“劇場效應”的“暗戰”同時也導致孩子們的課業負擔不斷加重。 今年2月,教育部聯合四部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針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無証無照、“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招生入學挂鉤等亂象重拳出擊。…
童年真的無憂無慮嗎?有父母在身邊才會有 童年真的無憂無慮嗎 “無憂無慮”可能是用來形容童年最多的詞。童年果真無憂無慮?若不是選擇性遺忘,若不是童年之后的生活有更多壓力,“無憂無慮的童年”可能是一種表達形式的自動反應,而非真實、徹底的捫心自問。…
年輕人更焦慮嗎?選擇回擊焦慮但“越努力、越焦慮” 輿情觀察 比起“凌晨3點不回家”的煎熬,他們更想不再焦慮地睡個覺 朋友圈又一次被爆款文章刷屏。5月28日晚,微信自媒體公號“視覺志”發布視頻類文章《凌晨3點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發無數青年共鳴。…
調查:50.7%受訪家長常不顧經濟實力為孩子花錢 50.7%受訪家長常不顧經濟實力為孩子花錢 66.4%受訪家長認為養好孩子需要多付出精力 在養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長傾向於投入更多資金。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物質條件對養育好孩子最重要,也不意味著給孩子花錢多的父母更稱職。…
86.6%受訪家長認為養好孩子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教育兒童 86.6%受訪家長認為陪伴比“砸錢”更重要 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到來,很多家長早早給孩子准備了禮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給孩子的條件也越來越好。…
調查:52.9%受訪者稱與父母有心結 如何化解? 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與父母產生矛盾,因為各種原因,可能變成埋在心裡難以解開的心結。這些心結不但影響兩代人之間的關系,也往往影響年輕人自己的婚姻家庭幸福。…
調查:76.8%受訪者覺得同輩人對自己影響大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來自同輩群體的影響。同輩群體因在年齡、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影響力甚至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
人工智能背景下 高職院校如何轉型 科技產業革命促職業教育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轉型 “即使是百度這樣的大品牌公司,現在也是越來越難招到人了,原因是什麼?就是整個行業像大數據和雲計算方面的行業人才缺口特別大!”近日,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上,百度雲數據科學家沈志勇提起目前企業的用人困境由衷地感嘆。 “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沈志勇分析說,缺口這麼大,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整個社會都出現了需求,這也是很多創業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最頭疼的事——招不到人。…
我的夢想就是發財:小學生演講戳中了什麼 我的夢想就是發財:小學生演講戳中了什麼 對於孩子而言,每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理想都應該得到理解,而不應該刻意打上高尚或是低俗的標簽。 人人都說,童言無忌,但是,一位小學生的演講,可能讓一些人心裡產生更復雜的想法。…
部分學校教室裝監控 專家:應注意對學生心理影響 在國家衛健委今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一些學校用智慧課堂系統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北大六院兒童病房主任曹慶久指出,要注意它對孩子心理方面的影響。 國家衛健委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精神衛生、用眼衛生和營養健康的相關科普知識。…
華媒:在美留學生畢業即失業?中國海歸機會多 中國畢業生在美國的就業市場。(美國《世界日報》檔案圖片)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5月是不少美國高校的畢業季,留學生畢業即失業?受特朗普政策收緊影響,雇主替外籍員工申辦工作簽証不積極,導致不少留學生紛紛選擇回國發展。…
半數受訪大學生稱高校缺文學氛圍 四成認為重視不夠 84.3%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是提升文學素養關鍵時期 文學素養對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精神境界的提高非常重要。大學階段是接觸多元文化、開拓視野的好時期。…
大中城市家長教育焦慮如何破除?政策之外需“自救” 焦慮的家長如何“自救” 進入5月,隨著各地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的出台,孩子們迎來了升學季,中國家長便又一次集體進入了焦慮季。隻要在網絡上鍵入“幼升小”或“小升初”,蹦出來的很多報道都透出各種各樣的“焦慮”,比如:《幼升小火爆令人焦慮,但家長的選擇也情有可原》《名校幼升小選拔 “牛娃”比拼是一場焦慮競賽》《幼升小小升初,比搶跑更關鍵的是搶跑道》。…
便宜零食藏健康隱患 幫孩子遠離“五毛食品” 調味面制品、豆制品、肉制品、水產制品、膨化食品、糖果、飲料等小食品,因其價格低廉、口感刺激、色澤艷麗,受到少年兒童喜愛,俗稱“五毛食品”。雖然市場監管部門多次整治非法生產和銷售“五毛食品”的行為,但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校園周邊,“五毛食品”依然不少。…
教育“熊孩子” 88.5%受訪者反對家長辯解“他還是個孩子” 在餐廳大吵大鬧、在牆面上胡亂涂鴉、待人刁鑽沒禮貌……“熊孩子”不光把家裡攪得翻天覆地,還往往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為什麼會出現“熊孩子”?面對“熊孩子”該怎麼辦?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4%的受訪者感覺現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訪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現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69.5%的受訪者歸因於父母沒原則的寬縱和溺愛。…
近九成受訪家長認為取消高考特長生加分能減少偽特長 87.0%受訪家長覺得取消高考特長生加分能減少“偽特長” 80.8%受訪家長稱取消加分會讓培養特長的心態回歸理性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這一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特長生今后如何發展成為家長普遍關注的問題。…
畢業季探就業:大學生想找啥工作、面臨啥挑戰? 開欄的話 5月初,就業季已經過半。不少畢業生已經找到了工作,沒找到的還在奔忙。…
中小學美育教育正在加速提質 師資缺口較大 記者從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校美育正在加速提質。近5年來,美育教師佔專任教師比例和美育器材達標率均有所提升,但目前師資依然不能滿足基本美育教學需求。…
論文代寫決不能以“抄出來的正義”為名 又到畢業季,論文代寫廣告鋪滿各大校園,“影子寫手”紛紛出現。 從開題、反復修改,再到最后的答辯,畢業論文不僅考查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學生的文獻檢索、論據征引、模型運用能力,因此,畢業論文也被喻為大學實踐課程的“最后一課”。…
人民日報:新型高校能否激活一池春水 西湖大學將為解決多年來困擾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蹚路,為更多高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所剛剛獲批設立的大學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可以讓施一公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職務,擔任全職校長?可以吸引年事已高的楊振寧先生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可以吸引諾貝爾獎獲得者戴維·巴爾的摩等一大批教育與科技的領軍人物鼎力加盟?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16日舉辦校董會第一次會議,吸引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關注中蘊含期待。…
父母安監控陪留守娃:“創新之愛”不是終點 父母安監控陪留守娃:“創新之愛”不是終點 作為第一監護人的父母,其對子女的影響無可替代。一些困難地區的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在家裡的子女缺乏關心與陪伴。…
高等教育如何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題詞,我們不僅需要思考“實現什麼樣的內涵式發展”這一問題,更要探索“怎樣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辦法。 滿足高校實踐之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和高校在選擇高等教育發展方式上進行了艱難的探路摸索,呈現出移植借鑒、數量增長、重點提升、質量發展等四大階段性特征,可稱之為以學習借鑒歐美高等教育經驗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發展”、以數量增長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發展”、以“211”“985”工程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發展、以“雙一流”建設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內涵發展。…
校外培訓調查: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 他們在焦慮啥? 談到減負,就不能不說火熱的校外培訓。校內減負校外補,成為許多家長的主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