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發展:共繪城鄉一幅畫 同奏山海交響曲

方煒杭 鄭璜

2020年01月14日07:56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協同發展:共繪城鄉一幅畫 同奏山海交響曲

  “推進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重要舉措,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化山海協作、推動城鄉統籌的‘福建方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發揮福州、廈門龍頭帶動作用,加快閩東北和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

  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如何推動優勢互補,既加快形成幾個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又縮小區域間差距、促進相對平衡?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創新機制,加速互聯互通

  為進一步推動協同發展,我省成立閩東北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協調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推進協同發展區建設工作。市級層面分別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對口部門常態化對接協調機制,基本形成了常態高效、運轉順暢的工作機制。

  代表委員認為,協同共進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要破除資源流動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在世界互聯互通的大格局下,城市之間雖有競爭但不可能一家獨大,必須抱團發展,壯大‘朋友圈’。”參與《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發展規劃》編制的省人大代表、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謝英挺說,福州、廈門基礎設施完善、人才資源豐富、創新動力足、城鎮化水平高,是我省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已初步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軌道,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下一步,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揮兩大龍頭在延伸產業鏈、做大城市群方面的引領作用和輻射能力。

  “內陸地區、農村地區內生發展有待增強,在培育后發優勢、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體制機制創新的短板。”省政協委員、福建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伍長南認為,要進一步提高財政、產業、土地、環保等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他建議,省級部門專項資金繼續向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協同發展區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管控,防止跨區域污染產業轉移。進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實行差別化用地政策,保障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項目用地需求。

  項目帶動,山海優勢互補

  協同共進,項目帶動步穩蹄疾。

  截至去年底,閩東北協同發展區136個重大協作項目完成投資1165.41億元,閩西南協同發展區101個重大協作項目完成投資1078.98億元,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我省將以實施200個項目為區域協作項目為抓手,全力推進基礎設施聯通、產業配套協作、公共資源共享和生態協同保護。

  共建山海協作產業園區等是推動產業項目配套合作的有效方式。省政協委員、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曾明生建議,承接沿海產業的內陸園區應進一步提升規劃和建設的合理性,以確保轉移產業“開花結果”。他說,對園區進行科學規劃,預留發展用地,同時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確保園區承載力滿足遷入產業要求。此外,要針對承接產業特點,在配套設施建設和配套產業、項目引進上下功夫,為轉入企業創造良好的產業鏈環境,形成區域競爭優勢﹔要統籌全省內陸地區產業園區建設,突出各自特色,避免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要充分利用產業轉移帶來的先進模式、理念、技術,助力遷入地本土企業轉型升級,放大產業轉移的紅利。

  代表委員認為,目前,尚缺乏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企業協作項目。要在雙方共贏的前提下,充分調動沿海、山區共同參與協同深化協作的積極性,形成以強帶弱抱團發展的格局。

  省工商聯提議,區域協同共進,民營企業應抓住機遇積極作為。以廈門為例,土地有限、勞動力等資源緊缺,應以閩西南地區為棋盤,重新規劃千億產業鏈的布局,著重發揮在人才、資金、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優勢,清除地域邊界等障礙,搭建各類要素交流平台,促進資源流動﹔沿海側重技術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市場開發與品牌發布、宣傳等部門的設置與運營,重點培育創新氛圍與能力,營造區域品牌效應。另一方面,對產業的生產、制造環節,特別是與資源和原材料供應以及零部件制造有關的產業上游,應匹配閩西南其他地區資源優勢,出台產業發展名錄,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入駐。

  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建陽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宗禮表示,南三龍等西部山區有沿海地區稀缺的資源和生態優勢,要通過頂層設計優化布局,讓區域間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在省裡加強統籌、引導公共資源配置向山區傾斜,有序引導各地實施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山區則要增強緊迫感,不斷提升地方營商環境,主動承接產業項目,聯通基礎設施,為合作共贏打下堅實基礎。

  多方合力,生態協同保護

  目前,福州、南平、三明、寧德正在共同實施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閩江、九龍江等重點跨市流域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治、生態環境設施共建共享進一步加強。

  不少委員建議,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目前江河上下游應更多地注重運用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起利益轉移和補償的機制,使得上游有足夠的動力去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換句話說,就是用經濟政策手段來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流域上下游的生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能夠更加協調。

  省人大代表、泰寧縣縣長王勝文建議,設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從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全省政府性基金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並按全省森林面積進行分配,形成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和公式化計算的資金補償模式。

  當前,許多生態資源好的地方在嘗試“醫養結合”的新模式,大力發展集醫療、康復、養老、護理等功能於一體的養老機構。省人大代表、福建喜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曉紅認為,通過市場化手段,統籌整合各地區的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支持社會資本進駐投資,形成共抓大保護的多方合力,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