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發生,義烏市相關部門對發生家庭暴力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員在婚姻登記領域進行注冊,婚戀對象可查閱對方是否有家庭暴力記錄——這得益於有關信息數據系統的助力,讓公眾看到了家暴治理的新思路與新舉措:反家暴也可以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更安心。
這種防范,一方面讓可能的受害者知情后做出更加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對於施暴者的制約,讓其知道:曾經的施暴並不能隨風而去,往事並不如煙,而是萬物互聯、有跡可循,人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並承擔后果。
據報道,6月22日,浙江義烏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婦聯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建立涉家庭暴力人員婚姻登記可查詢制度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於7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了解,該《意見》的實施在國內尚屬首創。
6月22日,這一消息在網上熱傳,僅@中國婦女報發起的“支持請轉”的呼吁,就帶動了數萬網友的轉發。同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為此“叫好”。網友更是刷屏建議:全國推廣!
家庭暴力是文明社會的毒瘤,我國反家庭暴力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反家暴是國家、社會和每個人共同的責任。隻有堅決對家暴說不,織密筑牢反家暴的防護網,嚴厲迅疾予以打擊,家暴毒瘤才能在文明社會漸行漸遠。
目前,“家暴”事件被曝光之后,往往引發社會熱議,公眾表現出對家暴的高度關注和決不容忍的態度。但是,這種事后打擊,不論是來自公眾輿論的譴責,還是來自司法機關的法律懲治,終歸是事后的糾正與救濟,家暴給當事人帶來的苦痛與傷害往往很長時間難以消弭。
而此次義烏六部門聯合下發的《意見》,讓公眾看到了家暴治理的新思路與新舉措:反家暴也可以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更安心——這得益於有關信息數據系統的助力。筆者看到,在一家大的門戶網站上,這條新聞被發在了科技頻道,這其實是一種啟發:用科技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大有可為。當然,前提是要有呼應群眾需求、為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問題不斷創新的動機和動力——如何讓科技為社會治理升級迭代、激發效率,不僅是技術水平和含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關部門有沒有服務意識和緊迫感的問題。
為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發生,構建和諧家庭,對發生家庭暴力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員在婚姻登記領域進行注冊,婚戀對象可查閱對方是否有家庭暴力記錄,對是否進入一段婚姻提供參考,以達到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行為的目的。“上醫治未病”,反家暴何嘗不是如此?社會治理又何嘗不是如此?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義烏此舉可謂走在了前列。
已有諸多事實証明,家暴施暴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很難一下就斷根,這給下一個將與其建立婚姻等親密關系的人帶來了風險。那麼,如何防范?這種防范,一方面是讓可能的受害者知情后做出更加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對於施暴者的制約,讓其知道:曾經的施暴並不能隨風而去,往事並不如煙,而是萬物互聯、有跡可循,人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並承擔后果。
對於家暴,除了司法介入阻斷之外,此前多表現為對施暴者的深惡痛絕和對受害者的深表同情,而現在有了這一可查詢制度,當事人的防范能力可謂得到了切實的加強。知識就是力量,信息也是力量,希望這一做法成熟之后,能夠得到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於精准社會治理。
浙江義烏涉家庭暴力人員婚姻登記可查詢制度,贏得公眾輿論廣泛叫好,可見群眾對於事關人身權益保障問題的關注,也反映出對於社會治理創新的熱望。大數據時代,有多種多樣的大、小數據,如何在嚴格保護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的前提下,讓這些數據發揮其應有的加強社會治理的“功力”,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安寧安心,這是科技時代社會治理的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大課題。但願我們能夠不負初心不負創新。(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