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攜手,24年譜寫扶貧新篇章

2020年07月02日09:5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閩寧攜手,24年譜寫扶貧新篇章

  1日,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經過24年接續努力,福建寧夏扶貧協作成果顯著,加快了寧夏扶貧攻堅和脫貧致富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減少貧困人口93.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856元增長到2019年的10415元。

  幫扶:由“輸血”到“造血”

  1996年5月,福建、寧夏建立了對口扶貧協作關系。24年來,閩寧協作從援建基礎設施入手,先后援建公路385公裡,打井窖1.5萬眼,修建高標准梯田22.9萬畝,完成危房危窯改造2000多戶,建設了閩寧鎮等生態移民示范鄉鎮和110個閩寧示范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農村電網、道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幫助寧夏新(擴)建學校259所,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等衛生項目349個,建設了一批兒童福利院、體育館等社會福利項目和文化體育設施,近6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有效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西海固地區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步伐。

  數據顯示,24年來,福建省、對口幫扶市縣(區)及其社會各界已投入幫扶資金30.44億元,其中,省級財政累計投入無償援助資金19.34億元,對口幫扶市縣區投入7.11億元,社會各界捐助折款3.99億元。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來,通過干部交流、人才培訓、經貿往來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活動,為寧夏植入了福建改革發展的創新理念,加快寧夏扶貧攻堅進程,促進貧困群眾形成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幫扶由“輸血”到“造血”的歷史性轉變。

  從馬鈴薯、菌草等產業起步,兩省區始終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通過共建扶貧產業園、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組織規模化勞務輸出等方式,成功實現了援助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目前,在寧閩籍企業(商戶)達5700多家,8萬多閩籍人員在寧從業。寧夏在福建建立7個勞務工作站和1個勞務聯絡點,5萬多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年均勞務收入超過10億元,貧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來自勞務。

  今年以來,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脫貧攻堅工作,福建加大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幫扶力度,優先組織寧夏、甘肅貧困勞動力來閩就業,目前已返崗2349人,新增就業7430人,超過全年協議任務的242%﹔組織貧困勞動力到其他地區就業,目前已返崗6836人,新增11169人,已超過去年全年總數﹔採取政府帶頭採購、推動線下實體銷售、強化電商扶貧、開展“直播帶貨”等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截至目前,已實現寧夏、甘肅扶貧產品銷售額7.57億元,帶動貧困人口37897人。

  探索:從“干沙灘”變“金沙灘”

  閩寧扶貧協作進程中,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的閩寧鎮是成功的典型。

  24年來,福建和寧夏共同整合優質資源和力量,從政府、企業、社會齊發力,打開了閩寧鎮移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之門。最初8000多人的閩寧村發展成6個村6萬多人的閩寧鎮,全鎮移民群眾人均純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19年的13970元,貧困發生率從11.6%降至0.197%,從“赤貧”生活走向全面小康。

  2019年,閩寧鎮獲評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在閩寧鎮的示范帶動下,涌現了110個閩寧協作示范村、20多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根本上改變了西海固地區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了遷得出、穩得住、致得富。“閩寧示范村”模式在全國推廣。

  “閩寧對口扶貧為中國東西扶貧協作探索了成功的經驗,對中國特色大扶貧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開拓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盡銳出戰,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全力以赴完成好中央交給福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重大政治任務。(張輝)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