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總工會舊址。
廈門總工會成立大會。(資料圖)
大同路,曾是廈門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取義“世界大同”。如今,繁華褪去,成為市井中的尋常巷陌。從大同路185號拐進一條寂靜小巷,全國僅存的4個總工會舊址之一——廈門總工會舊址,藏身其中。
土堆巷68號的“小紅樓”(因外牆由紅磚砌成而稱),孕育了大革命時期廈門工人運動的一棟重要建筑。正門的橫梁上,懸挂著一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飛上將題寫的“廈門總工會舊址”牌匾。樓前立著一塊文保石碑顯示,這是1961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保單位。
93年前,“小紅樓”曾叱咤風雲,如今雖修復一新,少了一些烽火歲月的滄桑,但推開木門,就走進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有力推動了廈門乃至閩南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掀開了廈門工人運動史新的篇章。
現在的廈門總工會舊址,已作為陳列館,重現廈門工人運動的紅色記憶。透過一個個鏡框,仿佛能感受到工人們高昂的運動聲勢,聽到他們震耳欲聾的吶喊……
緣起 廈門工人階級誕生於特殊社會形態
近代廈門曾是一個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廈門工人階級是在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廈門創辦船舶修造業和航運業,后又在廈門口岸興辦原料加工工業、輕工業和電訊業。由此,廈門近代工人階級在外國資本經營的企業中誕生,並在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興辦的企業中成長壯大。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和剝削,決定了工人階級是一個最先進、最革命、最有戰斗力的階級。
1919年發生在北京的五四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廈門工人階級在長期的斗爭中覺悟程度和組織紀律性不斷提高,它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也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廈門建立地方組織的階級基礎。
歷史証明,隻有在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1926年2月,中共廈門大學支部在囊螢樓成立,羅揚才任支部書記,這也是廈門地區乃至福建省的第一個黨支部。黨組織建立后,積極在工人中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直接領導廈門地區的工人運動。
1926年5月,廈門第一個半公開的工會——廈門店員總工會成立,約200名店員出席成立大會。隨著基層工會的建立與發展,同年11月,廈門工商學聯合會成立時,有9個基層工會的工人參加成立大會。
1926年底,中共廈門地方組織就著手進行有關成立廈門市總工會的籌備工作。1927年1月,中共廈門市委正式成立后,立即把成立總工會擺上了議事日程。
成立 將廈門工人運動推向新的階段
在廈門總工會原組織部部長粘文華的回憶錄中,記錄了當年總工會成立的情況:“廈門總工會成立之前,召開了多次籌備會,籌備委員隨著當時基層工會不斷成立而逐漸增加。‘廈門總工會’大牌,是一塊油漆的木牌,白底黑字,一米多長,一尺多寬,是在成立前就准備好了。”
1927年1月24日,總工會成立當天早上,“廈門總工會”的大牌被挂在了門口左邊。那一天,從上午到下午,通往“小紅樓”的土堆巷,人潮涌動,川流不息。一批批工人穿著整潔,喜氣洋洋地前來祝賀自己組織的誕生。
成立大會在晚上舉行,會場設在二樓中廳。由於當時電力不足,燈泡少,光線不夠明亮,工人們便把事先准備好的蠟燭點燃,把會場照得一片輝煌。
會場正中擺著一張桌子,上面罩著紅布。牆壁上,挂貼著基層工會、社會團體送來的“勞工神聖”橫匾等各種禮物、彩旗,所屬的23個基層工會派來的20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廈門學生聯合會、廈門農民協會和廈門商民協會等團體代表也應邀參加了盛會。
大會通過了總工會章程,選出30多名委員,羅揚才任委員長、楊世寧任副委員長、吳世華任秘書長、粘文華任組織部部長、柯子鴻任宣傳部部長等。
成立之初的廈門總工會,隻有公章一枚、手搖電話機一部、油印機一台。當時總工會脫產干部的工資很低,每月8元至10元,但是大家從不計較,積極熱情、全心全意投入工作。成立之初,廈門基層工會隻有23個,會員1萬余人。到同年4月,基層工會增至30多個,會員增至2萬余人。
廈門總工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下,廈門的工人階級已經廣泛地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強大的革命力量,把廈門工人運動推向高潮。
1927年4月9日凌晨,廈門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事變,派兵包圍廈門總工會,逮捕了羅揚才、楊世寧等工會領導人。同年6月2日,羅揚才、楊世寧在福州被秘密殺害,廈門的工人運動被迫轉入地下。但是,廈門工人並沒有被反動派的屠刀嚇倒,他們又勇敢地投入新的斗爭。
保護 三次大修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今年84歲的薛加賓,是廈門總工會原宣教部部長,1996年退休后,又在總工會舊址工作了10余年,和王炳信、錢啟源兩位老同志一起負責收集歷史資料和相關圖片,撰寫《廈門工人運動史》,參加籌建總工會舊址陳列館。每次踏進“小紅樓”,薛加賓都心生感慨。
為何總工會會選擇在“小紅樓”成立,薛加賓解釋說,因為舊址所處位置特殊,既繁華又隱蔽,可進可退,要來的人可以從不同方向進出,既安全也便於掩護和撤退。周邊商鋪多,碼頭也不遠,工人相對集中,利於開展工作。
“小紅樓”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真正的保護則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要說對廈門總工會的守望,必然不是一個人的守望,而是眾人的守望。”薛加賓說,當時這棟樓一度成為居民住房,最多的時候住了11戶人家。有市政協委員提出保護這棟老建筑的建議,市委市政府極為重視,專門撥出解困房指標,協調解決樓內住戶的搬遷難題。
后來,“小紅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前后歷經三次大修和幾次小規模的修復提升。現在,廈門總工會舊址陳列館作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有“不滅的火炬——廈門工人運動歷史展”“改革開放40年廈門工會成果展”以及羅揚才、楊世寧烈士生平事跡介紹和工作、居住處復原陳列,紅色歲月裡的紅色記憶,讓參觀者在駐足凝視和認真聆聽中,接受洗禮,感悟初心。
【人物】
羅揚才
羅揚才生前是廈門總工會委員長。1905年生於廣東大埔,1921年3月進入廈門集美學校師范部。1925年6月加入共青團,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2月任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書記。
楊世寧
楊世寧生前是廈門總工會副委員長。1906年生於福建龍岩,1922年9月,楊世寧考進廈門集美學校師范部。1926年在廈門加入共青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之后,曾積極活動於上海、廣州。
1927年,羅揚才與楊世寧等人共同領導廈門工人進行了以“二五”加薪為目標的“罷山罷海”斗爭。1927年廈門四九反革命事變時,兩人被捕入獄。1927年6月2日,羅揚才與戰友楊世寧一起在福州雞角弄被秘密殺害。
【名片】
廈門總工會舊址位於廈門大同路土堆巷68號,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系主體二層、局部三層的西式紅磚建筑。1927年1月24日,廈門總工會在此成立,引領廈門工人開展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舊址現已辟為陳列館。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日報陳冬 謝曉偉)
歡迎搜索“廈門黨史方志”或“Xiamenshizhi”,關注中共廈門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