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建花在樹莓採摘區。 張園園/攝
多年以后,回首易地搬遷的經歷,路建花依然感到慶幸。
從“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遷出,落戶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一次搬遷,開啟了路建花的“逆襲”人生,也圓了她的小康夢。
24年前,一個重要決策改變了無數西海固貧困家庭的命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抓井窖工程、發展產業就是當時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抓的重點。另外一個大動作,是實施了“移民吊庄”工程,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眾搬遷到適宜生產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閩寧村。
此后多年來,這裡的變化日新月異,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閩寧村升級成閩寧鎮,6.6萬名移民群眾從此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
“多虧了黨和政府,我才有了今天。”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閩寧鎮紅樹莓基地)的餐廳裡,伴著樹莓茶的陣陣幽香,41歲的路建花陷入了回憶。
搬出大山入平川,開啟新生活
2012年5月29日,是路建花終生難忘的日子。這天,他們舉家從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魏溝村搬到了原隆村。
彼時,歷經多年建設發展,閩寧鎮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樣板,已是名聲在外。而永寧縣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正等待著第一批移民入住。路建花一家,正是最早一批搬至原隆村的移民。
當初接到易地搬遷的消息,路建花立馬同意了,“搬!”
每戶要出1.28萬元,家裡沒錢怎麼辦?“就算貸款也要搬!”
故土難離的憂傷不舍,路建花的感受並不明顯。她窮怕了,迫切地想要找到一條出路,哪怕背井離鄉。
年復一年在貧瘠的土地裡刨食,佔據了路建花對老家“靠天吃飯”日子的全部記憶。一年的辛苦勞作,換來的僅僅是“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當年有多窮?“大概在2003年那會兒,家裡連每月1塊8毛錢的電費都交不起。”電費這麼低,是因為用電少,就地取材的柴火,提供了家庭生活所需的大部分能源,“就是晚上用燈泡照會兒明,家裡最值錢的電器,是一台老式黑白電視機”。
為了掙錢,路建花也曾遠赴新疆摘棉花,但患病的丈夫、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讓這個勤快的女人最終選擇退守家中。
貧困,似乎成了無法逃遁的命運。
搬遷前最后一天,下起了大雨,路建花家的土坯房裡也“下起了小雨”,隨時可能坍塌。拿根大椽頂著牆,土炕上放個接雨水的盆,路建花和丈夫一人抱一個孩子,就這樣整整坐了一宿。
搬家時,老家的舊照,路建花沒有帶出來。如今家裡擺著的,是到原隆村后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一家四口衣著整齊,笑得開心。
“那些日子都過去了!”路建花言語輕鬆,有的是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氣。
農婦變身產業工人和管理者,事業“三級跳”
當年搬出大山時,路建花啥也沒帶,就帶了幾袋冬小麥。對於新家園的生活,她心裡還沒底,“怕搬過來沒吃的”。結果,這幾袋被視為口糧的冬小麥,直到生了虫也沒被吃掉,因為“買東西很方便,啥都買得著”。
至於以后生活的著落,她很快發現,家門口就能就業。
為了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閩寧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搬到原隆村的第3天,路建花就到周邊的葡萄園裡打零工了。“剛開始一天掙60元,后來掙80元,還給別人代工,能多掙點錢。”冬天沒活兒干,她就到銀川市裡打工,當過洗車工,干過服務員,“閑不住,就想出去工作,讓家人過得好一點”。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期間,專程到原隆村實地查看精准脫貧和產業發展情況,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要多關心移民搬遷到異地生活的群眾,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當時,路建花剛來到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工作不久。總書記的話,讓她脫貧致富的底氣更足了。
之后,如奇跡般,路建花的事業“開了挂”。從種樹莓到成為餐廳服務員,到被安排管理餐廳“小庫”,再到管理景區“大庫”,幾乎三個月一個台階。如今,當年那個隻有小學二年級文化程度、“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農村婦女成了“路總”,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餐飲負責人。
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時,已是下午兩點多,景區餐廳裡還不時有客人來。
安頓好客人,路建花一邊叮囑服務員趕緊上菜,一邊向記者介紹:“現在生意還不錯,游客一般都是銀川市等周邊過來的,到了周末人會更多……干這工作不能光圖掙錢,也要重視服務,周到細心是對客人的尊重。”
她告訴記者,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是自治區級扶貧龍頭企業,在這裡工作的移民婦女很多,服務員每月能掙2600元,管理人員則2600~5500元不等。因為解決了不少移民婦女的就業問題,這裡也成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
不只是棚湖灣,在閩寧鎮,特色種植養殖、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勞務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各類脫貧富民產業處處開花,村村有產業,家家有路子。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躍升至2019年的13970元,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閩寧鎮交出了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安居樂業,幸福可期
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特色小鎮,培育發展脫貧富民產業,宜居宜業的閩寧鎮有“面子”更有“裡子”。
“我們搬來時,政府已經給蓋好了54平方米的住房,通水通電通自來水。前兩年家裡新蓋了兩間房,村裡還給實施了旱廁改造。”路建花帶著記者在自家小院裡邊轉悠邊介紹。院子一角辟出的小菜園裡,蔬菜、果樹和幾株芍藥長勢正好,“這都是我老公操持的”,路建花說。
進屋落座,路建花算起了收入賬。她一年能掙五六萬元,加上丈夫上班的工資,兩口子一年收入不到10萬元,每年刨去各類花銷還有結余。2018年,路建花家還清了當年搬遷時的貸款,去年全家脫貧。“有了工作后,感覺付出有了回報。”她感慨。
手頭寬裕了,生活也美了。“現在家電齊全,都是搬過來以后添置的。”大彩電、洗衣機、音響、電飯煲……路建花笑著一一細數,“這日子可比當年在老家好了幾百倍!”
吃的方面,“一兩個月都吃不上一次肉”,終日與土豆為伍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如今,路建花不但在工作中每日與菜肉打交道,家裡吃飯也是有肉有菜有湯,“跟電視裡演得一樣”。
老家山大溝深,土路難行。出行難、孩子上學難、丈夫看病難,曾深深困擾著路建花。當年,為了送大兒子到山下的學校上學,路建花要背著孩子在土路上走一個多小時。在新家,寬闊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村裡有小學,鎮上有中學,兩個孩子上學不用再承受長途跋涉之苦。丈夫看病買藥也方便了,如果住院還能報銷。
一切都在越變越好。
對於現在的日子,路建花很滿意,這也正是她心目中小康生活的模樣,“一家人健康平安,每天下班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就是最大的幸福。”
脫貧摘帽,只是新生活的開端。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這讓路建花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
記者手記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作為東西對口扶貧協作的典范,閩寧鎮裡的故事,總也講不完。
山海攜手,同心戰貧,造就了閩寧鎮,也寫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脫貧史。這種變遷體現在個體身上,就是脫胎換骨的蛻變。
這種蛻變,不光是外在,更是精氣神的變化。“逆襲”的路建花,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8年,將脫貧無門的農村婦女“改造”成雷厲風行、言談舉止頗有管理者風范的職業女性,這種轉變讓人有些驚訝,但仔細一想,又覺得理所應當。這是脫貧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被激發后的自信。
這種自信也源於對生活的感恩熱愛,在原隆村很多移民婦女身上都能感受到。它是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裡,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的婦女們的笑臉﹔是過上了“潮生活”的“巧媳婦”直播帶貨時的游刃有余﹔是立蘭酒庄裡有了一技之長的婦女的滿足安穩……
扶志、扶智、扶業、扶技,脫貧攻堅,托住的是貧困群眾穩穩的幸福。而全面小康,更是滿足並無限延伸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更綠色的環境、更優質的教育、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了這樣的期許,我們要繼續奮斗,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讓所有人共創共享美好新生活。(張園園 肖婷 黨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