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名人家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走訪“全國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

2020年07月27日14:51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讓名人家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閱讀提示

坐落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是福州市一張靚麗的名片。這裡人杰地靈,英才輩出,家風家訓人文資源深厚。百余年來,從這裡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旭、林覺民、薩鎮冰、郁達夫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其家風家訓感人至深,對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可謂“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 游客在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聚精會神地聽巾幗志願講解員講解

▲ 小小志願講解員

常年免費開放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位於三坊七巷光祿坊劉家大院花廳,不少游客都被牆上挂著的“福建省家庭建設示范基地”“福州市家庭建設示范基地”“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等牌匾所吸引,敞開著的古朴木門令滿懷好奇的游客們不約而同地踏入館內。

佔地350平方米的展館被隔成三間廳堂,廳堂內為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展示廳,常年展示50多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名人家風家訓。沈葆楨家風家訓“我所望於汝者,讀書立品耳”、冰心家族的《十條家規》、林覺民的《與妻書》、方聲洞的《凜父書》……在講解員的口中,看似單調的展板和櫥窗都活化了起來,一個個勵志的家風家訓故事常常讓游客穿越時空,流連忘返。

閩都名人重家風

福州的夏天雖然炎熱,但館內卻坐滿了人,他們當中有市民、高校學子、機關干部,還有遠道而來的游客。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父母的教誨以及林家忠孝、仁愛、勤儉的家風,使他形成了清正廉潔、勤奮嚴謹、親民愛民的從政作風。林則徐第六世孫、林則徐基金會副會長林祝光就曾在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現場分享家風故事,與大家一同回顧林則徐幼兒時期的家庭環境、少年時期的求學經歷、為官從政生涯等歷史往事。林則徐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家教箴言,包括眾人所熟悉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名言,而《十無益》則是林公一生的行事准則,更是林家的傳世家訓。林家后代謹記林公的家訓,后人大多從事科技、教育行業,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建樹。

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是由福建省婦聯、福州市婦聯依托三坊七巷古厝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全國較早打造的家風家教基地,今年5月榮膺全國婦聯、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榮譽稱號。如今這裡已成為省、市家庭建設示范基地,每年接待全國各地游客10萬多人。300多家單位在這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家風文化教育等活動,組織開展了近300場家庭建設沙龍。

名人家風出坊巷

林則徐家風故事拉開了首期福州市家風講壇的序幕。此后,在福州市婦聯、福州市委文明辦等有關部門的齊心打造下,創辦了“茉莉姐姐家風學堂”。一是通過邀請名人后代談家風、名人家風故事會等形式講家風。為了增強宣傳教育效果,還採用閩劇、評話、伬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新編名人家風故事,使閩都名人家風在開放式、互動式、情景式的多元體驗中,讓參與者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二是邀請近年來評選出來的各級最美家庭代表作為“茉莉姐姐家風學堂”的主講嘉賓,通過最美家庭談家風,將閩都傳統好家風與新時代閩都好家風相結合,讓閩都好家風更加鮮活,更加富有現實教育意義。

目前,“茉莉姐姐家風學堂”已開辦系列家風宣講活動200多場,並且從陣地走向了機關、社區,先后吸引了1萬多名婦女群眾參與學習互動。

全國最美家庭獲得者黃玉麟父女,打算在他們的微信公眾號“雙黃講福州”上推送一期古厝主題作品。“福州古厝開風氣之先、文脈興盛、名人輩出,他們杰出的一生與優良家風家訓密切相連。把名人家風家訓融入我們的古厝文化游中,可以增加文化游亮點。”“你這個提議很好,也可以發揮我們家全國最美家庭的作用。”父女倆討論著怎麼在導游詞中提煉名人家風家訓故事。

黃玉麟從事導游工作近40年,對三坊七巷名人名篇了如指掌,每年有200天左右帶團,面對的游客多是海外游子。黃玉麟的妻子也在旅行社工作。耳濡目染,女兒黃韻文大三時就考取了導游証,27歲獲全國高級英文導游資格,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級外語導游之一。“身處福建這個重要僑鄉,我們導游就是海外華人華僑尋根的向導。”黃玉麟說,父女倆經常帶領海內外游客走進三坊七巷,向大家講授這裡的坊巷文化、人文歷史,用“新”方式講述“老”故事,從細微處講述閩都名人家風家訓對后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讓閩都文化更“接地氣”,讓閩都家風走向海內外。

志願傳承風和暢

紅帽子、紅馬甲、擴音器,是年過花甲的民間義務講解員曾世康的標准裝備。他在家風家訓館講解時會“看人說話”,對本地或聽得懂福州話的游客,用原汁原味的福州話講解,如果是外地游客就改用普通話。

“這是女兒出嫁時,女方的陪嫁,通常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每當想娘家的時候看看提盒聊表思念之情。”曾世康為游客詳細講解福州家風中的“孝”文化。其中有一幅福州婦女手提提盒回娘家的背影鏡頭,提盒分為兩層,是福州的脫胎漆器。他說,每逢拗九節、父母生日或者其他傳統節日,女兒都會提著提盒回娘家看望父母,提盒底層裝拗九粥,上層裝豬蹄,所以也被稱為“孝順盒”。在今天的三坊七巷乃至整個福州市,依然可以看到已出嫁的女兒提著這樣的提盒回娘家看望父母。

出生於三坊七巷的曾世康,已在這裡生活了60多年,對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耳濡目染並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告訴記者,我希望以志願者的身份,為宣揚福州好家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福州市婦聯注重廣泛發動社區群眾成為家風志願講解員,讓大家邊講邊學、入腦入心。注重發揮各級婦聯執委、最美家庭代表、退休女干部、女教師和社工的作用,在基地、社區、學校進行家風家訓、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公益講解和講座。注重在青少年中培養家風志願講解員,目前基地已與近30所學校簽訂了志願服務合作協議。截至目前,遴選培育了106位優秀家風志願講解員。這支志願講解員隊伍常年活躍在三坊七巷、社區、學校,為游客、市民及學校師生傳播閩都好家風,傳遞社會正能量。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開展志願講解服務時長達2500余小時。

記/者/手/記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抓住“家庭”這個最小單元,注重對閩都名人家風家訓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創新性的發展,積極在社會各界傳播閩都紅色家風、清廉家風事跡,從不同角度宣傳閩都傳統家文化與新時代家庭文明新風尚,激勵廣大家庭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把愛家與愛國統一起來,把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助推了社會文明新風尚,以豐富的道義力量推動著社會文明進步。(記者 吳軍華)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