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權威發布

廖俊波精神發源地脫貧背后的這些故事很動聽 

2020年08月13日15:4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8月13日電(陳歡歡 焦艷)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曾是宋皇徽宗賜名的地方,是全國因茶得名第一縣,是孕育朱子文化的福地,還是廖俊波精神的主要發源地。過去,這裡是福建省級扶貧工作開發重點縣﹔如今,這裡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政和楊源鄉坂頭村花橋廊橋。馮木波 攝

8月13日上午,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五場(南平市政和縣發布推介專場)在福州舉辦,邀請政和縣6位干部群眾代表與廣大網友見面,講述廖俊波精神主要發源地的脫貧故事。

政和脫貧得益於“三突出”“三確保”

講述人:黃愛華 政和縣委書記

“政和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是政和人民多年來的殷切期盼。”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回想起這些年的脫貧攻堅之路,由衷感慨道。

政和位於福建省北部,地處閩浙兩省三市結合部,總人口24萬。2019年,政和縣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范基地。今年4月重點縣順利“摘帽”,1794戶64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認為,政和縣取得脫貧攻堅階段性成效,主要在“三突出”“三確保”上持續發力:

突出黨建引領,確保脫貧攻堅有力量

針對扶貧工作力量不夠集中、措施不夠精准、干部聯系群眾不夠緊密等問題,政和縣深化“高位嫁接”理念,創新落實“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篩選137個有較強戰斗力、執行力的機關組織,與全縣124個村黨支部結對共建,共謀綠色發展、聯創活力支部、開展精准幫扶。

為破解基層人才不足問題,政和縣持續深化總結提升科特派制度,這些年,下派11批1486人次科技特派員﹔還先后派駐290名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選拔136名基層黨群工作者充實農村、社區隊伍,選派1155名黨員干部與1794戶貧困戶結對幫扶。

樹立扶貧開發“一線用人”導向,自2016年以來,提拔使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89名,充分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熱情。此外,政和縣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貧困群眾就業創業主動性、能動性,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突出產業幫扶,確保脫貧攻堅有成效

政和縣以省級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同心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實施產業扶貧示范帶動工程。目前,園區已簽約入駐企業105家,總投資近100億元,吸納了偏遠山村6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

通過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吸納貧困戶就業,如,以中國白茶城為龍頭,配套建設5個高標准茶葉加工區,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政和白茶品牌,帶動貧困戶1000余戶﹔高位嫁接竹產業,高質量舉辦設計大賽、訂貨會,實現品牌增擴鏈,帶動貧困戶600余戶﹔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發展高山蔬菜、蓮子等設施農業,引進省供銷集團,建立高山蔬菜冷鏈倉儲中心,帶動貧困戶770多戶。

通過發展電商旅游來轉化就業,打造“政和我意”農村電商公共品牌,完善電商孵化園運作機制,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達300余人﹔建成閩北最大電商創業園,打造“電商一條街”,目前簽約入駐企業已有45家,帶動貧困戶近百人就業。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經濟圈,以鄉村旅游特色村為底色,發展全域旅游,帶動貧困戶1300余人。

突出機制建設,確保脫貧攻堅有保障

黃愛華介紹,政和縣主要突出建立三個機制。一是,穩定投入機制。深化實施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破五爭十”三年計劃,指導各村用好扶貧資金等具體舉措,因地制宜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每年統籌600萬元幫助12個試點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縣財政還設立扶貧基金,年收益用於補足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0萬元的村和扶持貧困戶發展項目,不斷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

二是,責任落實機制。量化考評78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挂鉤幫扶40個貧困村工作,並將脫貧攻堅作為鄉鎮(街道)、部門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與文明單位考評、干部選拔任用挂鉤,形成“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濃厚氛圍。

三是,兜底幫扶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探索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將無勞力致貧的1241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籌措4500萬元,建立“愛心扶貧基金”“廖俊波鄉村教育基金”,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有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奮斗不息,青春不朽﹔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黃愛華表示,政和縣將繼續保持初心和使命,為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傾盡心血。

“最美扶貧干部”成脫貧攻堅“源動力”

講述人:陳必興 政和縣扶貧辦副主任

自2011年以來,陳必興就在政和縣扶貧辦工作,這一路走來,他用“忙、痛、悔、樂”四字概括扶貧工作。

“忙”

陳必興坦言,扶貧辦工作牽頭抓總,既要牽頭溝通,又要落實指導,工作面廣、量大,加班是常態。一年到頭,到辦公室加班了100多次,撰寫了100多篇報告材料,下鄉、開會了100多次(場)。平常周末,陳必興如果晚一點去單位加班,或者休息在家,母親則認為他“不正常”。他感觸地說,“走在脫貧攻堅路上,不知忙。”

“痛”

陳必興患有關節炎毛病,腳關節經常疼痛,單位辦公室在4樓,上下樓梯要借用不鏽鋼扶手,樓梯扶手灰塵常年都被他的手“擦干淨”。同事打趣說,“扶手的衛生都要被你包了。”平時下鄉,陳必興幾乎都是忍痛下基層。許多領導干部看到他一瘸一拐走路的痛苦狀,總會關心一句“老必,又痛啦?”陳必興說,“我的痛從來沒停止,可是,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忘卻身上有痛。”

“悔”

這幾年,陳必興忙於扶貧工作,家中許多事都顧不上,最令他內疚的是父親的突然離世。父親離世那天,他正在加班,母親打來電話:“你爸不行啦!快回家!”當他匆匆趕到家時,父親已經沒有呼吸!當時他想,要是自己平時能多關心下父親,興許還能多活幾年,這件事讓他有悔。可是,當想到自己肩上脫貧攻堅的擔子后,陳必興卻無悔。

“樂”

陳必興說,走在脫貧攻堅路上,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收獲的多是快樂。2019年全縣1794戶645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退出,主要指標達到重點縣“摘帽”要求,在今年4月25日,福建省委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公告,政和縣等全省最后一批6個縣市全部實現摘帽。

作為政和縣1155名扶貧干部中的一員,能全程參與扶貧工作,陳必興深感榮幸,他還被評為“福建省最美扶貧干部”。

“雄關漫道錚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陳必興說,榮譽也是鼓勵,鞏固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工作永遠在路上。

破舊小村蛻變成“明星村”

講述人:陳源欽 政和縣星溪鄉東山村第一書記

陳源欽是南平市委下派政和縣東山村第一書記,2018年,當他第一次來到東山村,看到村民靠著筍竹、茶葉、錐栗生活,卻沒找到致富出路,一時犯了難。

決戰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該如何破題?陳源欽第一個想到的是人居環境整治。

說干就干。陳源欽帶領村干部入戶宣傳、動員。村裡的旱廁拆除了,柴垛堆放整齊了,雨污做了分離,村子干淨了。村庄巷道、房屋立面改造了,東山村變“美”了。

緊接著,在南平市委“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創新機制下,通過南平市委辦及第四支部的全力幫助,東山村佔地50畝的旅游配套設施開始動工。

東山村與國家3A級景區、國家濕地公園念山隔峽谷相望。經過鄉裡牽線搭橋,引入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建起長309米、高158米的玻璃懸索橋——雲谷鵲橋。如今,雲谷鵲橋成為東山村的一大賣點,每天都有幾百上千游客到玻璃索橋游玩。周末、節假日,游客更多。

東山村在外的鄉賢看到村庄美了,游客多了,紛紛回家創業:茶旅結合的飛鵠茶企落戶了,棧橋人家、鵲橋人家、東山石舍相繼開業。婚紗攝影基地、水果採摘園成了游客光顧的好去處。

產業興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門路也多了起來,有的創辦農家樂、有的在村裡的專業合作社務工、有的流轉土地種上了茶葉、有的銷售農產品給游客。東山村15戶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開辦農家樂的貧困戶吳德鋒一家,2019年接待游客兩萬五千人次,收入達到三十多萬元。從貧困戶一步跨入小康戶。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東山村在外生活的后代也愛回老家了。陳源欽分享了一個故事,村民宋家花在上海念小學的孫女、孫子每年都回村裡過暑假,以前,因為村子破舊,蚊虫多,他們回來沒住幾天就鬧著要回上海。如今,這兩個小孩在風景秀麗、清靜整潔的東山村一待就不想回了,直到開學在即,才依依不舍告別奶奶。

陳源欽感慨,兩年來,原本寂靜的東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先后榮獲“福建省旅游特色村”“四星級旅游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和“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等稱號。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