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華安畬村擺脫貧困記:富民+振興一個不能少

陳偉

2020年08月19日17:0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在福建華安官畬村,時間一到上午9點,游客就多了起來,藍彩珍和她的小姐妹們便如往常一樣穿上了畬家獨特的“鳳凰裝”——彩花裝飾的長辮高盤於頭頂,右開襟的衣裳上鑲嵌著金色花邊。這也是福建官畬景區舞蹈演員們的工作裝束。

對於閩南一帶甚至更廣一點的地方,官畬景區都有一定的名氣。來自福建廈門、泉州甚至省外廣東的游客,都會趁著節假日來到這個藏在華安縣群山中的畬族特色村寨旅游。

當游客走在村裡寬敞的馬路上,看著道路兩旁被刷成七彩顏色的樓房和各式各樣的樓閣棧道,絕對想不到20年前這裡是多麼的困頓、貧苦。

畬村昔景

官畬村舊貌。華安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供圖

20年前的官畬村通往外界的道路隻有一條8公裡的羊腸小道,幾戶人家擠在一套簡陋的土房裡,每當家裡添丁進口的時候就不得不跟牲畜搶房子住,“地無一丈平,路無三尺寬”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貧苦生活給年幼的藍彩珍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當回憶起小時候,這個如今擁有2個孩子的33歲母親總是會抿抿嘴,顯得略微有點不好意思。

小時候家裡實在窮,一年四季菜裡也沒什麼油水,家裡好不容易買來一塊肉也並不意味這頓就有肉吃了。這塊肉將是全家人這幾天做菜用油的來源。每次做菜前,把肉拿出來在鍋裡抹一圈,炒菜用的油便解決了,接著把肉收好,等著下次再用。如此幾天,這塊肉才完成它最終的使命。這樣的場景在藍彩珍童年的記憶裡俯仰皆是。

如果時間再往前拉一拉,1986年的官畬村仿佛跟藍彩珍童年印象中的沒什麼兩樣。1986年的一天,當時在福建省群眾藝術館工作的藍雪菲沿著尋找畬族民歌的足跡闖入了這個閉塞的小村庄,當畬民們在懷著驚異的目光打量完這位第一個來到官畬村的“女干部”后,立馬拿出村裡最好的酒菜招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當然,這些上好酒菜的原料也只是一隻干癟的公雞。

多年后,當初翻山越嶺搜集保護畬族民歌的藍雪菲教授怎麼也想不到,若干年后畬歌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去,而且成了畬民們奔向富裕生活的一件重要法寶。不過在這之前,真正改變村子面貌的還是另外一樣事物——茶葉。

種茶富民

華安縣種植鐵觀音歷史悠久。唐朝時已開始培植茶葉,至明清,華安的鐵觀音早已隨海上商路遠播南洋。這種口感呈蘭香的半發酵茶在無數的歷史時期深刻影響著閩南一帶的人們,當時間來到21世紀,這種茶葉在官畬村這個小村子又一次引起了一場山鄉巨變。

時至今日,如果你在凌晨4點的官畬村走一圈,你會發現大多數家庭總有幾個房間亮著燈,不用懷疑,那准是官畬村村民在制作鐵觀音。

其實官畬村廣泛種植鐵觀音的歷史並不久遠,在2003年之前,村民們也隻有偶爾作為幫工去臨近的幾個鄉鎮才能見識到這種茶。

2000年前后,當縣裡提出“種茶富民”的口號后,鐵觀音茶葉種植旋即在華安掀起了一股潮流。也正是這個時候,時任官畬村黨支部書記的藍金福看到了機會。“正值好時機,此時不試,更待何時!”藍金福決定放手一搏,開始投資養茶。

命運總會獎賞勇者。藍金福與另外5戶村民成了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家開墾了7畝荒地,第一年種茶就淨賺3000元,第二年光靠賣茶青就實現了利潤近6萬元。”當藍金福在村民代表大會上現身說法時,村民們都難以置信。面對這改變命運的機會,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加入了種植鐵觀音的行列。

至今,村裡面還流傳著老支書和大喇叭的故事。

當時藍金福剛擔任村支書沒多久,怎樣讓村民們摒棄原有的陳舊思想,怎樣提高村民的養茶積極性,成為擺在藍金福面前的頭號難題。一次機會,藍金福看到了市場上賣的擴音喇叭,於是就順便採購了一台。沒想到后來正是這台喇叭成了老支書走街串巷宣傳政策的好伙計。縣裡有什麼扶持養茶的政策、養茶能如何地賺大錢,老支書天天講,月月講,一時間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對養茶來了興趣。由於官畬村適宜的自然環境,這裡生產的茶葉很快便在市場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后來,政府幫忙注冊成立畬寨茶業專業合作社,統一施放有機肥,噴洒生物農藥,手工採茶、制茶。現如今,合作社已升級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官畬”茶葉商標成了漳州市知名商標。

藍彩珍家裡也正是在那幾年開始種植鐵觀音的。通過養茶、賣茶,慢慢地,村裡面通了路,家家戶戶蓋起了洋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雖然養茶制茶十分辛苦,但是家庭收入以看得見的速度增長,這是十分欣慰的。藍彩珍時常回憶起那幾年家裡賣茶的光景,每次茶商來都能收走上百斤毛茶,聽說有些村民的點鈔機都用壞了好幾台。

不過近幾年,情況起了些變化,茶葉似乎有點不景氣了。藍彩珍說:“2015年前后,茶葉就有點走下坡路了,雖然也能賺錢,但沒以前那麼多,而且種茶很累,大家慢慢開始減少種茶面積了。”

旅游興村

七彩官畬村。黃建和攝

藍清年老人今年65歲了,不過他依然能信手拈來唱一段畬族民歌。寂寥悠揚,似吟似唱。老人在唱的時候總要砸吧砸吧嘴,似乎要從歌裡品出祖先用千年文化沁潤的醇釀。

官畬村是閩南地區三個完整保留畬族語言的村庄之一。不僅畬歌畬語在此完整保留,祖圖、祖杖等反映畬族文化的器物也是絕無僅有的。

2016年,官畬村迎來了另外一位重要的客人——華安縣委書記朱百裡。這位縣委書記在對官畬村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后,官畬村這艘在“種茶富民”航道上有些動力不足的船又一次獲得了新的坐標。

“進一步整合畬族文化資源,講好官畬村故事,發展鄉村旅游,以生態旅游融入和帶動鄉村發展,是官畬村下一步要做的事。”

於是,在得到村民們廣泛擁護后,官畬村開始了“旅游興村”探索之路。百米長的環山步道,40座色彩斑斕的“瓢虫屋”民宿、藍絲綢般的“彩虹橋”……一座座旅游設施拔地而起,村子裡瞬間煥然一新,再配合村子裡原有的畬族原生文化旅游資源,官畬村這艘大船又一次加大馬力開動起來了。

但“旅游興村”之路並不平坦,如何將旅游資源轉換成實打實的收益,如何科學合規地運營、如何在文化傳承和旅游興業二者之間達到平衡,這一道道的難題擺在官畬人的面前,也成為如今的官畬村黨支部書記鐘海王最頭疼的問題。“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最終,鐘海王得出這個結論。

2018年底,在縣裡的推動下,官畬村正式和漳州市旅游投資集團結成“親家”,企業收購官畬村相關旅游配套,並對官畬旅游資源進行投資建設、管理運營,村民擁有固定回報和景區門票收入分紅,政府監管發力確保多方利益。

如今的官畬村彩屋黛瓦,游人如織,已是國家級3A旅游景區,成為華安縣鄉村振興的典范。2019年,游客數超12萬,村財固定收入增至51萬,村民分紅現金49萬,人均分得1000元。如今的官畬村,有90%的村民從事著跟旅游有關的工作,有8分之1的人口直接服務於官畬景區。“種茶富民”“旅游興村”讓這個群山閉塞的小小畬族村落蝶變成如今的新農村典范。

上午10點,藍彩珍跟舞蹈隊的姐妹們在村口印有“官畬”二字的巨大牌坊下擺上長桌,桌上斟滿了畬家自釀的米酒,這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進村的第一站,一會兒,藍彩珍將和姐妹們跳起迎賓舞,這天又將是充滿歡聲笑語的一天。偶爾,藍彩珍唱歌的時候會回想起小時候繚繞在山間的祖先的歌子,“變化可真大,我深愛的土地。”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