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廈門,很多人會慣性地將其打上旅游城市的標簽。然而,在廈門經濟結構中,工業產值佔比超過40%,而且比重還在不斷提升。如今,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是廈門工業的兩大支柱,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更成為廈門智能制造借勢發力的技術根基。但從企業規模看,廈門以外向型中小企業居多,當前,這些企業轉型意識非常強烈,有著急迫的轉型需求。
面對中小企業積極求變、不斷進取的轉型意識和變革需求,近年來,在廈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市工信局於2016年成立了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以應用需求為切入點,開展應用技術研發、技術成果轉化、解決方案設計,孵化發展新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廈門制造企業提供產業轉型的思路與方法。
據廈門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智能制造的總思路構建在智能制造三大范式基礎之上,即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具體落實上,該局充分結合廈門工業企業特點和中小企業的轉型需求。在推進之初,選擇模具、注塑、衛浴等定制化需求較為突出的行業進行示范試點,這些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多,面臨的痛點高度一致,如技術底子薄、資金投入少、沒人才基礎等。
推動中小企業上雲 為產業轉型升級打好基礎
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廈門市政府、華為及中軟國際於2018年簽訂了合作協議,決定成立“華為廈門DevCloud創新中心”。兩年來,該中心通過深度連接政府、企業與生態伙伴,已引進了30多家行業解決方案合作伙伴,累計幫助超過400家企業上雲,支撐了廈門軟件信息業、制造業兩大產業智能化升級。
據悉,由華為廈門DevCloud創新中心與工業軟件廠商進行資源總購買和費用結算,不僅工業軟件廠商會提供更優惠的價格,政府也會給予大量資金補貼支持,使企業能享受極低的雲上工具使用成本。在華為雲平台技術支撐下,企業還能在雲端實現業務系統集成和數據對接,讓數據自由流動、業務更加透明,為進一步深化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此模式既支撐了廈門本地軟件信息產業的發展,也為本地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基礎。
“用數”“賦智”解決中小企業轉型中面臨的問題
工業軟件本質是工業知識的沉澱,是工業經驗的軟件化。智能制造提出的網絡化,本質是“工業軟件+工業網絡”,即將工業知識經驗軟件化,然后通過工業網絡讓軟件能力流動起來,這也成為當下推動工業物聯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當前,廈門正在做的工作有兩件,即“用數”和“賦智”。
在工業領域,即便是同行業、生產同一產品,其場景需求都會有所差異。要為這些場景構建軟件應用,必須進行二次功能開發。為突破這個產業困境,廈門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推出機器人超市﹔二是發揮華為工業互聯網平台生態和開發能力。
據介紹,海西智能制造產業協同創新產業園是廈門智能制造產業協會於2017年打造的全國首家“機器人超市”,匯聚了廈門智能制造全產業鏈。
廈門有一家專門做銅質水龍頭的企業,原本通過人工打磨,但由於人員流動大、成本不斷攀升,決定以機器換人,但問題是,由於工藝比較特殊,機器人廠商隻提供產品和系統,並不提供針對工藝的軟件開發。而機器人超市能為企業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在超市進行需求開發對接,解決了機器人應用最后一公裡問題。
對於同行業場景,雖然會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共用部分也比較高。針對這種情況,廈門充分發揮華為工業互聯網平台的作用,就工業場景中的差異化需求做定制化開發,通過在使用中不斷地迭代優化,往往可成為一款通用化程度較高的產品,為行業場景賦能。
除了圍繞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布局,廈門還在圍繞本地特色產業集群進行布局,打造雲上工廠,讓行業通過統一採購、共享產能來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目前,雲上工廠模式已在廈門的模具行業試點。模具企業是重資產,模具制造往往需要精密的設備、儀器和軟件,訂單受產業周期影響較大。當訂單不足時,會導致大量設備閑置。當訂單較多時,產能又跟不上。雲上工廠將產能和供應鏈共享,破除這一問題。當企業訂單較多時,可以轉移到雲上工廠生產,而不會影響訂單交付。
廈門推進智能制造的經驗可歸納為六個字:上雲、用數、賦智。通過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軟件上雲,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技術底子薄、資金投入少、人才基礎差等問題,打通從研發、運營、生產、銷售等全流程、全生產要素和全價值鏈,實現數據的自由流動。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平台及軟件開發能力,針對工業場景做定制化應用開發,打造適用行業的工業應用軟件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廈門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廈門而言,轉型沒有捷徑,更沒有可借鑒和參考的版本。隻能在不斷探索中前行,尋找適合廈門自己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並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經驗,為全面推進廈門智能制造產業轉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