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權威發布

“全國林改第一縣”的摘帽經:從靠山吃山到生態富民

2020年08月26日17:02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8月26日電(陳歡歡、焦艷)武平縣位於龍岩市西南部,為閩粵贛交界處,原中央蘇區縣,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為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武平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推進激勵性產業扶貧等,取得顯著成效。2019年6月全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武平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攝

8月26日上午,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龍岩市武平縣發布推介專場)在福州舉辦,邀請武平縣6位干部群眾代表與廣大網友見面,講述“全國林改第一縣”的脫貧攻堅故事。

 脫貧攻堅之路的“四個重要抓手”

講述人:廖卓文 中共武平縣委書記

2019年6月,武平縣“脫貧摘帽”。2016至2019年武平縣連續4年榮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廖卓文認為,武平縣脫貧攻堅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有四個重要抓手:

以精准為前提,確保一個不落下

“我們始終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作為基本方略,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廖卓文說,武平縣主要堅持“三大精准”:精准識別、精准施策、精准管理。

嚴格按照以家庭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為總原則,嚴格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程序,認真分析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按照“四因三缺”(即因災、因病、因殘、因學和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因戶因人對症施策,確保扶真貧、真扶貧。

建立貧困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做到符合條件的一個不漏、應納盡納﹔建立貧困退出機制,規范貧困退出程序和標准,確保一個不錯退﹔建立防止返貧監測機制,運用好“一鍵報貧”信息平台和12316扶貧服務熱線電話信息,及時將已脫貧但不夠穩定的貧困戶納入重點幫扶對象,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以“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為重點,全力補短板弱項

武平縣聚焦短板弱項,重點在教育、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四個民生方面做到全覆蓋。

全面落實貧困家庭子女學前教育補助、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普通高中教育補助、職業教育補助、高等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等政策,確保教育資助政策“一個不漏”。

實施好“6+1”政策,“6”就是落實貧困戶參保資助、基本診療費用減免、特殊門診救助、住院救助、大病保險、精准扶貧醫療疊加保險“六位一體”醫療救助﹔“1”就是在全市率先開展貧困戶目錄內自付費用超過2980元全額理賠商業補充保險,確保不出現因病返貧。

全面完成貧困戶住房安全鑒定,嚴格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安居扶貧工程。同時,全面開展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檢測,讓所有貧困群眾都喝上安全水。廖卓文介紹,武平縣正在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總投資4.866億元,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讓農村人口能夠喝上更安全、質量更好的飲用水。

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根本,增強內生動力

武平縣通過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實施激勵性產業項目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來增強內生動力。

通過開展專場招聘會、設立公益性扶貧崗位、創建扶貧車間等措施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同時,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616個,參與貧困戶3978戶12838人。成立縣級貧困戶農產品產銷對接中心,先后有1200多戶貧困戶通過中心實現了農產品銷售。

此外,武平縣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共引導26家龍頭企業、67家專業合作社和124家家庭農場,幫扶帶動4978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以加強黨建為保障,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廖卓文說,武平縣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保障。武平縣率先將縣脫貧辦作為正科級單位單列管理,首創為5個貧困鄉各配備1名專職扶貧副鄉長,在省、市挂鉤幫扶基礎上,安排3514名干部挂鉤幫扶4711戶貧困戶。

同時,加大資金投入。武平縣僅5年時間扶貧專項資金預算增長5.7倍,2020年達6741萬元。此外,武平縣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問題。鄉鎮(街道)紀委按片區分為6個巡查組,把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情況作為巡查重點,制定相關追究措施,以最嚴格的紀律確保在收官之年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駐村扶貧路上的“三件大事”

講述人:范宜濤 武平縣武東鎮袁下村駐村第一書記

范宜濤是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的一名干部,2017年12月被派到武平縣武東鎮袁下村擔任第一書記。

初來袁下村,范宜濤的第一印象是“山高路窄,貧窮落后”,從駐村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改變村子的落后面貌。

駐村扶貧三年,范宜濤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抓黨建。范宜濤認為,隻有把支部建設好、把堡壘建設強,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村裡的各項事業才更好地發展。根據村情,范宜濤把駐村第一年定為“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年”,第二年定為“民生事業發展攻堅年”,第三年是“生活幸福指數提升年”。范宜濤說,將基層組織建設貫穿始終,支部這個“火車頭”動起來、跑起來了,村裡各項事業也就帶動起來了。2019年,袁下村成為黨建示范點,並受到媒體關注。

第二件事,修好路。陳袁公路是武東鎮入村唯一一條公路,又窄又破。范宜濤決定硬化改造。眼看著修路就要完成,卻出現資金短缺問題,還有150多米的路段無法順利施工。范宜濤第一時間趕回福州,求助派出單位。福建省生態環境廳了解情況后,特事特辦,又額外增加幫扶資金,終於打通脫貧致富路的“最后一百米”。

第三件事,種臍橙。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如何把袁下村的“青山”變成“金山”?這件事范宜濤一直記挂在心。為此,他和村兩委特地到贛南取經,請來專家指導,最終決定種植臍橙。范宜濤採取“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帶動村民發展產業。從2018年至今,村裡臍橙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預計今年可挂果60畝,每畝有近5000元純收入,袁下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新格局,並探索出一條綠色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范宜濤駐村三年,袁下村從偏遠落后的小山村變成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村裡鋪上水泥路,亮起路燈,還建起衛生所、圖書館、生態文明館、黨員初心館、黨建文化長廊。袁下村也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單位”。

 “外來媳婦”的扶貧協理路

講述人:盧彩雲 武平縣城廂鎮長居村扶貧辦理員

盧彩雲是武平縣城廂鎮長居村扶貧協理員,2015年隨丈夫回村,她坦言,看到村裡貧困戶脫了貧,有了收入,是她這個“外來媳婦”作為扶貧辦理員最欣慰的事。

當了扶貧辦理員后,盧彩雲一直很忙,忙著摸查村裡貧困戶情況、幫助分析脫貧措施、申請各項補助,她與全村16戶貧困家庭結下不解之緣。

今年70多歲的謝維新,一家6口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腦癱常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負擔大額醫療費用。全家靠著兒子兒媳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還有兩個孩子讀書,生活特別困難。

這些年,盧彩雲幫助謝維新一家申請了醫療救助和低保,為兩個孩子申請了教育補助,還幫著謝維新的兒子謝明初加入村裡的養蜂激勵性扶貧項目。養蜂第一年,謝維新家就增收6千多元,去年,因擴大養殖規模,增收超過4萬多元。加上打零工收入,如今謝維新一家的年收入已達8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盧彩雲介紹,在長居村,像謝明初這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一項產業發展項目,除養殖蜜蜂外,還種植黃金百香果、蔬菜、靈芝等。農產品豐收后,為了幫助村民開辟銷路,盧彩雲一邊忙著網上銷售,一邊拉客戶、跑對接,讓長居村的優質農產品銷出去。

2019年,長居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收入達7000元,長居村順利通過脫貧驗收,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實現了穩定脫貧。

盧彩雲說,“作為長居村的外來媳婦,我將繼續努力堅守在這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長居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