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中的地名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味道。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你有沒有被福州的某處地名所吸引?在這些名字背后也是一段段故事的沉澱。
朱紫坊
朱紫坊位於福州市津泰路南側的安泰河沿。這裡曾經名人輩出,學院林立。朱紫坊內有10條相互連通的小街巷,2006年,這片歷史文化街區被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紫坊一帶的園林建筑獨具特色,芙蓉園是一代表。清代楊慶琛的《朱紫坊》有一句詩雲:“朱紫坊前留古巷,芙蓉園裡訪秋花。”如今重加修建的芙蓉園已恢復了原樣,重現詩中的別致美感。
最近的朱紫坊內常擺熱鬧的市集,在夜幕降臨時,來朱紫坊觀賞另一番繁華與韻味也是不錯的選擇。
衣錦坊
衣錦坊位於南后街西側,是三坊七巷的其中一坊。舞台歌榭搭建於水池之上,是三坊七巷中的唯一水榭。如今漫步於宅第之中,仍可想象出當年衣錦坊裡一派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也覺余音繞梁。
春夏之交時,幽長深巷中綻放的流蘇花,也是藏在衣錦坊內為人稱道的“四月雪”美景。
蒼霞中平路
位於台江蒼霞的中平路是一條滿溢著民國風貌的街道。這條老街從明清直至民國時期都是商業繁榮之地,被稱為福州的“十裡洋場”。五口通商后,上下杭成了著名的商貿集散區,而位於一旁的中平路順勢承擔起了服務區的功能,開設了錢庄、飯館、旅社、報社等場所。
繁華舊夢依稀,今朝別樣風情。如今的中平路上,修繕翻新過的“南方日報社”、“中平旅社”等建筑已經成為游客們必拍照的網紅打卡點。
流連於中平路上,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走入曾經的那段光輝歲月。
七轉彎巷
俗話說“七轉八彎”,意思是被繞得暈頭轉向。在鼓樓區的鬧市中就有一條可以用“七轉八彎”來形容的老街巷——七轉彎巷。這條連接了仙塔街和東泰路的小巷全長兩三百米,因原有七處轉彎而得名。隨著福州小街巷的改造拓寬,如今隻剩三道彎。
七轉彎巷的路面平整干淨,兩側是馬鞍牆,青瓦屋脊,頗有福州傳統古民居的特色。
七轉彎巷內有一社區,名為“竹林境社區”,在如蔭的竹林映襯下,周圍環境顯得格外靜謐古朴而富有神韻。
能補天巷
位於湖東路社會主義學院附近的能補天巷,這條巷子的地名傳說被列入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能補天巷全長僅數百米,呈“Y”字形。巷子干淨整潔,鋪著平坦的水泥路面,巷內岔口處還有一棵參天古榕,炎熱的夏日,附近的居民在古榕下避暑納涼,在這個具有福州文化內涵的巷子中享受著小巷生活的安逸寧靜。
福州的每一處地名都在朝夕見証著這裡的一草一木。這些名字裡寫滿了對榕城的愛與眷戀,它們扎根在歷史中,又生長於變遷裡,終於構成了一個個生動多彩的城市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