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鄉村傳統編織技藝“掃出”新路子

2020年09月16日08:37  來源:中新網
 
原標題:福建鄉村傳統編織技藝“掃出”新路子

福建鄉村傳統編織技藝“掃出”新路子  

  謝世仰展示制作完成的竹編二維碼。 彭莉芳 攝

  謝世仰將竹篾有序地擺在地上,對照著打印出來的二維碼,默念穿插順序,手指熟練地上下翻飛著。

  謝世仰年逾六旬,如今是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當地一家竹木工藝品企業的竹編師傅。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坐在廠裡的小方凳上用竹篾編著二維碼。不到一小時,成品出爐。記者拿出手機掃了掃,隨即跳轉至相應頁面。

  二維碼紋路復雜,“每一條線,橫豎不一樣”,需要足夠的細心和耐心才能做到一絲不差,對竹片的粗細薄厚也有著嚴格要求。但這對於從13歲開始學習竹編手藝的謝世仰來說不在話下,“一個小時之內做完沒難度”。

  2018年,謝世仰在老板張慶明的建議下,開始竹編二維碼的創作。經過不斷地試驗、調整,歷時一個月,謝世仰終於將竹編二維碼成功編出,吸引不少單位前來定制。

謝世仰將竹篾有序地擺在地上,對照著打印出來的二維碼開始編織。 彭莉芳 攝

謝世仰將竹篾有序地擺在地上,對照著打印出來的二維碼開始編織。 彭莉芳 攝

  在張慶明的廠內,還有很多和謝世仰一樣的手藝人,記者看到他們除了制作竹編產品外,還在進行竹藤編創作。

  陳維安和謝世仰年齡相仿,自小學習竹編技藝,見証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永泰竹編產業的盛景,“以前整個永泰都在做竹編,很多年輕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篾制用品逐漸被淘汰,竹編工藝也漸漸凋零。“做的還是那批人,不過都上了年紀,現在年輕人都不怎麼學。”陳維安也曾轉行另謀出路。直到兩年前張慶明向他拋來橄欖枝。

  張慶明是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葡萄藤編織制作技藝傳承人。其公司生產的竹藤編產品遠銷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受到高端消費人群的青睞,且價格不菲。

  隨著公司的壯大,張慶明跑遍霞拔、丹雲、嶺路、白雲等永泰各大鄉鎮,把手藝嫻熟的竹草編師傅請到廠裡,將老師傅的技藝精華融入到藤包的編織制作中。他認為,傳統工藝結合流行元素,是當下老手藝解決傳承問題行之有效的模式。

  “將創意與新工藝嫁接到他們的經驗上,幫他們增加收入,也讓我們的非遺產品不斷走向國外。”張慶明說,“同時,也讓當地做竹篾的老藝人重新找到曾經熱愛、自豪的手藝。”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張慶明公司的海外訂單銳減,“歐洲訂單基本沒了,隻剩下日本市場”。他也順勢將企業發展重心轉移回國內。

  其實前幾年,張慶明就瞄准國內巨大的市場潛力。調研后,他發現上個世紀曾被當作生活用具的竹編、竹藤編織品,如今已成為時尚、生活美學等高端領域的常客。

  開線上商城,結合二維碼創新產品……張慶明開拓市場的動作頻頻。為助力編織手藝的傳承,他還給廠裡招攬了許多年輕人,請老藝人一對一授徒,沒有保留地將編織技藝傳承下去。

  張慶明相信每個行業的誕生與消失,都有其社會規律。但他仍將日本竹藤編手藝人的老齡化問題視作警鐘,“十幾年前,日本工廠找我們代工,是因為它們行業隻剩下老人家。我們不能走上老路。”欣喜的是,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開展,張慶明看到許多傳統工藝正慢慢復興。

  張慶明深信,竹藤編織中的工匠精神,並非現代化工具所能替代,“傳統工藝必有重放光彩的一天”。 (彭莉芳)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