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學院:能力培養和科研更接“地氣”

2020年09月27日14:09  來源:東南網
 

  龍岩學院2016級動物醫學專業張小芸收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的研究生錄取消息,更讓她興奮的是,這個研究所動物抗感染藥物團隊首席科學家谷峰主動邀請她加入自己的團隊。

  龍岩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圍繞健康養殖產業鏈,打造生物科技與健康養殖專業群,在課程設置上,打破學科壁壘,打通基礎課程。“以服務產業及區域經濟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教育方向和深度融合教學模式正在取得好的成果。”院長邱龍新說,前不久,他們的“發揮‘紅·土’優勢,構建新農科背景下動物醫學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獲得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

  實驗教學 培養學科興趣能力

  “研究生筆試時成績並不理想,雖然進入面試,但心理壓力還是很大。”回想起自己剛得知筆試成績時的心情,張小芸仍然印象頗深。

  進入面試環節,導師們提出幾個與實驗相關的問題,這讓張小芸逐漸有了信心和底氣。“多虧了本科學習中的實驗經歷,讓導師們能從中了解到我的動手能力和專業能力。”張小芸說,簡歷中提到的實驗都是她親歷的,流程熟悉,回答流暢,最終成功完成逆襲。

  注重實踐能力,從實驗中培養學科興趣與能力,是學院本科教學的一大特色。“我的專業深入,就是從基礎實驗開始的。”張小芸說,大三時導師給她布置更深層次的課題與實驗,要求獨立完成前期准備工作,並提出研究思路。最終,經過查閱大量文獻,張小芸發現老師給的研究思路並不可行,勇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並最終得到正確驗証。

  動物醫學專業學生賴永盛的專業研究方向是動物營養。“學科特點就要求大量實踐,各種實驗必不可少。”賴永盛說,在校三年時間動手操作各種實驗上百次,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也提升了動手實踐能力。

  “加強實驗室建設,引導學生進入老師實驗室,直接參與老師的課題研究,跟隨老師參加科技扶貧等社會服務活動。” 副院長洪燕萍說,實驗室培養模式和近年來的實踐,使學生有機會參與服務社會和課題研究過程,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校內校外“雙陣地”學習,學生們在一次次實踐中提升了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據統計,近年來,生命科學學院500多位學生參與了教師科研活動,累計項目近百項。

  輪崗企業 迎合產業特色需求

  賴永盛,如今已經是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德興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家分廠廠長了。

  2015年,進入大四的賴永盛進入學院開展校企合作的這家農業企業輪崗學習。“在這裡,在生產一線,我發現了自己所學知識與實際仍還有差距和脫節。”賴永盛感慨道,但是學校的“3+1”教學讓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和成長軌道。

  賴永盛指的“3+1”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迎合產業特色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借鑒醫學生培養模式而採用的特色教學方式:學生前三年在學校進行專業學習,第四年到企業一線輪崗學習。“這種模式使得學生們擁有大量實驗及實踐機會。”洪燕萍說。

  與學院合作的這家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聘請學校教授為公司研發中心首任執行主任,負責研發中心的發展規劃,生科學院每年選派20到30名學生到公司深化實踐。

  “學生到企業上課后,常常跟隨學校老師和生產學術帶頭人學習技術研發與疫情防治。”洪燕萍說,學生參加一線企業生產與社會服務,科研和能力培養更接“地氣”。

  “學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重心,通過與企業深度交流,了解產業發展現狀與需求,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邱龍新說,從培養方案制訂、企業教學資源共享,到實驗室科研中心的建立,再到企業在學校設立專業競賽,學校與企業形成產教深度融合。

  教學“雙主體”,教師也成“雙能型”。生命科學學院的46名專任教師中有29名都擔任省市科技特派員,長期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和鄉村振興工作,成為一支既懂教學又具備產學研合作能力的“雙能型”教師隊伍。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