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一主三輔”模式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0年10月13日14:1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十年磨一劍,不斷改革創新,探索思政課“一主三輔”教學模式。“一主”即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建設,“三輔”即以系列人文選修課程、系列讀書活動、網絡學習平台等三種模式拓展思政課的時間和空間。

“主渠道”以三結合把握課堂育人主渠道

在思政課主渠道建設中,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做到三結合。

一是專題教學與問題教學相結合。五門思政課忠於而又不拘於教材體系,實施專題式教學和問題式教學,注重將地方特色元素有機融入課堂之中,以身邊人講身邊事,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增進了大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

二是課堂實訓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課堂實訓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主題發言、時事播報、情景劇、口述歷史、開卷有益等形式,採取“問題導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組織課堂的互動教學。積極開展校內公益活動、社團活動、課外基地實踐及社會調研等課外實踐,通過探究式、體驗式、演練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三是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在傳統課堂線下教學的同時,五門思政課也積極探索課堂之中與課堂之外的“第三課堂”,在全校范圍內率先佔領思政教學的“雲空間”,較早將“對分易”“慕課堂”“學習通”等學習軟件作為課堂補充,同時加強線上金課建設,目前已建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三輔”以三種形式發揮思政元素的潤物無聲作用

在加強主渠道建設的同時,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三種輔助形式拓展思政課的時間和空間。

一是開設系列人文選修課。緊緊圍繞思政主渠道,學院先后開設了10余門公共選修課,其中3門獲批福建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對課堂相關知識點進行廣泛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圖譜。

二是定期開展讀書活動。學院開設專題講座、讀書會、理論宣講等活動,邀請校內外名師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感知經典、思考時事、談古論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是構建網絡學習平台。依托“思想者”QQ群、“拓荒微課堂”微信群、“精彩一課”網絡文化工作室等平台。以“思想者”QQ群和“拓荒微課堂”微信群等主要議題有時事熱點、好書推薦、歷史知識、每周話題等形式,教師輪流值班,學生在線討論。“精彩一課”網絡文化工作室主要負責“福建易班”線上欄目“思政創新——精彩一課”專欄的運行、維護與更新。網絡陣地建設已成為增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效途徑。

“一主三輔”模式在提升思政課深度、廣度和溫度上具有創新性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一主三輔”育人模式,致力於打造思政課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形成守正創新的新境界。

一是經典教材與地域特色相結合,增強了思政課深度。“一主三輔”模式注重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將黨史、新中國史融入教學,尤其是將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改革歷程等融入課堂,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福建故事。這種結合增強了課程的深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愛鄉情懷。

二是課程建設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延伸了思政課廣度。在思政課主渠道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與校內教務處、學工部、宣傳部、團委等各職能部門溝通聯動,與校外優質師資攜手合作,多方位、多視角地為學生提供線下或線上的精神盛宴,不僅推動了學習讀書型校園文化的構建,也為以科學精神為底蘊的校園文化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

三是理性引導與情感共創相結合,提升了思政課溫度。“一主三輔”模式一方面積極發揮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還注重通過網絡互動平台,實時了解學生的學業困惑、思想變化、情感傾向,在線指導不斷線。學院安排專任教師在線輪流值班,隨時關注學生思想動態,解答學生困惑,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相長,提升課程溫度。

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福建農林大學“一主三輔”思政教學模式效果逐漸顯現,有效推動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教學改革濃厚了校園書香文化氛圍,思想者讀書沙龍成為較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氛圍日益濃厚,增強了學生的理論認同及人文素養。相關做法在省內多所高校推廣,經驗多次在全國或全省同行會議上交流,取得了的同行廣泛認同與良好社會效益。(福建農林大學)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