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環龜湖木棧道一角
7萬畝葡萄成為福安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
福安白雲山的野生獼猴群與游客和諧共處。
富春溪濕地公園一角
“海上田園、多彩漁村”景象
從南部漁村的“海上田園”,到西部畬村的“最美葡萄溝”﹔從平原和山區的連片“葡萄海”,到遍布全市鄉村的茶山茶園﹔從城區的百裡綠道系統,到穆陽溪的安全生態水系﹔從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到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近年來,福安市積極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打造“天藍、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產品供給體系,讓宜居、宜業、宜游與生產、生活、生態同頻共振。
生態優先
綠色名片更亮麗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世界地質公園福安白雲山野生獼猴群吸引了眾多游客。這些躍動於高山峽谷密林間的精靈,原本銷聲匿跡多年,近幾年隨著森林覆蓋率提升和人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數量增加到四五百隻,成為白雲山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依山臨海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中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造就了福安獨特而優越的生態環境。這裡山清水秀、林木蔥郁,森林覆蓋率達69.2%,森林蓄積量、林地保有量均大大超出省定指標,2019年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市,全市擁有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全國生態文化村、6個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村、140多個寧德市級生態村。
良好的生態條件,為發展經濟作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福安是“中國茶葉之鄉”,有著上千年的種茶、制茶、販茶、品茶歷史,現有茶園面積30萬畝,全市439個建制村幾乎村村產茶。無論是1815年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坦洋工夫紅茶,還是原料取自野生菜茶的后起之秀“古道野樅”,帶著山野的芬芳,帶著自然的清香,撩撥著愛茶之人的味蕾。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茶園生態工程,依托生態資源和文化底蘊,福安市在傳統茶葉產業基礎上催生出旅游新業態,走出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
處處茶香飄溢,四季花果飄香。在福安,春賞桃花源、夏採葡萄果、秋游葡萄溝、冬逛臍橙園,採摘樂、鄉村游和農事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圖景。
被譽為“南國葡萄之鄉”的福安,歷經30多年的發展,葡萄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面積最大、規模連片、生產規范的葡萄生產基地,全市13個鄉鎮129個村庄種植葡萄,3.2萬農戶從事葡萄生產,3000多人從事葡萄營銷和產業服務。
每年夏秋時節,低海拔平原地帶的萬畝巨峰葡萄正在產銷兩旺之時,曉陽、鬆羅等山區的晚熟葡萄園裡,串串果實正在喜迎一年一度的採摘期,而磻溪兩岸的萬畝橙園,也同樣充滿著即將豐收的喜悅。除了葡萄,還有水蜜桃、芙蓉李、臍橙等福安特色水果,種植規模都超過萬畝,不僅成為一張張耀眼的“綠色名片”,更成為觀光農業和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和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的最強動能。
社會共治 水清岸綠景更美
福安攝影愛好者吳曉聰經常在穆陽溪、富春溪流域拍攝鳥類,讓他高興的是,近幾年經常能拍到白天鵝、斑背潛鴨這樣的珍禽。能夠捕捉到自然界這些靈動的風景,這是福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見証。
福安境內水系發達,交溪、富春溪、穆陽溪、茜洋溪等沿岸風光旖旎,山水畫廊移步即景。為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福安打響“治水”之戰,全面推行河長制,流域水質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特別是2018年以來,福安市以入選福建省綜合治水試驗縣為契機,推進水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試行河道專管員河湖物業化管理,探索引進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創新機制,及時、准確、全面發現河岸、河面存在的影響水環境、水生態的問題,提高巡河管河工作效率。
歷史上的穆陽溪流域,船運商貿發達,是閩東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素有“福安好穆陽”之稱。上世紀70年代,隨著水運沒落,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對水環境的忽視,該流域一度變得讓人揪心。2016年11月,穆陽溪列入全省首批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建設,這是福安市首個投資規模超億元的水生態治理工程。
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穆陽溪打造出了全省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建設樣板工程,再現“綠水繞門藍作帶,遠山當戶翠為屏”的景觀,其中的9公裡步行道,還將畬鄉虎頭村的“桃花源”“中國最美葡萄溝”的溪塔村連接起來,成為閩東北親水游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村村民通過“生態﹢旅游”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今年3月,繼穆陽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之后,福安市茜洋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涉及流域總長約13公裡,建設內容包括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復河灘、修復河岸和建設4個生態親水工程,建成之后將有效改善該流域的生態環境,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安全、生態”總體目標。
除了頂層設計和政府發力外,源自民間的力量也讓福安的“治水”之路走得更為順暢。據了解,福安市目前已有多支“治水”志願者隊伍,建立了“河小禹”護河隊,協助河道專管員巡河、清理河道垃圾、入戶調查和分發“護河”宣傳品等活動,倡議廣大群眾參與到“治水”工作中來。
提升顏值
宜居宜業更宜游
清流潺潺,白鷺翱翔,棧道蜿蜒……金秋時節的富春溪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候。家住在市區城北街道的居民馬愛芳,每天早晚都要與鄰居們相約到溪畔休閑健身。“以前城區隻有一個公園、一個體育場,沒有什麼休閑散步的地方,如今沿溪都是公園和棧道,風景好,心情也舒暢。”馬愛芳感嘆道。
富春溪,是福安的“母親河”,沿岸柔美曼妙的優雅風光,堪稱一軸綿綿的山水畫廊,前幾年由於上游水庫截去部分水量,水量減少,自淨能力變差,河道內雜草叢生,水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如何補齊城建短板、提升“水美城市”景觀品位,增加城市休閑空間,提升群眾幸福感,成為福安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為此,福安啟動以城市水岸為軸心,結合生態景觀系統工程建設,以富春溪河道為主線,形成城市生活主軸,通過梳理水網結構,融合水、濕地、植物等景觀與城市銜接過渡,激活水岸空間,先后投入3.5億元資金,建設福安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民生工程——富春溪綠道景觀系統工程項目。
一水繞城美綠道,兩岸愜意慢生活。如今的富春溪綠道,宛如一條精制的項鏈,串連起沿岸10多處公園、廣場、綠地,並配套照明和夜景設施,成為市民休閑、健身和戶外運動、娛樂的好去處。
城市的宜居環境和品位不斷提升,而鄉村的顏值和氣質也是日新月異。2018年6月以來,福安市採取“群眾主體、以獎代補、分批實施、整村推進”的方式,以“房屋整治、綠化美化、衛生治理、安全保障”為重點,先后對鐵路沿線的3個鄉鎮13個村和高速公路沿線14個鄉(街道)118個村進行綜合整治之后,今年3月份以來進一步擴展,將17個鄉鎮(街道)81個村列入第二批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截至目前,福安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整治村庄佔全市村庄總數的將近一半。
在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同時,福安吹響了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號角,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將3萬多口採用泡沫和木板搭設的漁排、4萬多海畝採用泡沫和五花八門的瓶子搭設的藻類養殖區域,全部換上了藍色、金黃色等多種顏色的新型環保塑膠材料,並對海漂垃圾進行了全面清理,不僅極大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還提升了海上養殖設施的環保性、安全性,沿海漁村的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
如今,走進福安市南部沿海的下白石鎮寧海村和北斗都村,以前或隨處丟棄,或漂浮海面的白色泡沫、塑料瓶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村道和五顏六色的房屋外牆。再放眼村前一望無際的海域,波光粼粼,新型塑膠環保漁排整齊列隊,在海面上輕輕蕩漾,一幅“海上田園、多彩漁村”的畫卷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