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吹進大山溝——廈門與甘肅臨夏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紀實

2020年10月22日09:57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海風吹進大山溝——廈門與甘肅臨夏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紀實

  硬化公共道路四通八達,格桑花沿途綻放,汽車穿梭鄉間,現代公寓拔地而起,廠房菜地毗連成片……今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顯得格外美麗,連多年干旱荒蕪的山坡上,也因為豐潤的雨水綴滿了綠意。

  十年之前,沒有多少人相信,臨夏州能變成今天這番模樣!

  2010年,國家確定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廈門市與大西北的甘肅臨夏州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當年,臨夏州全州完成生產總值剛超過1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374元,略高於2011年確定的貧困線標准,貧困面高達30.6%……

  “深化廈門臨夏對口幫扶,努力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攜手奔小康的偉大實踐中探索經驗、樹立樣板,這是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下稱“援臨工作隊”)領隊,臨夏州委常委、副州長邱武偉表示,自從結對臨夏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廈門瞄准臨夏當地貧困發生的成因,以產業扶貧為突破口,以國企為先鋒隊和排頭兵,有力帶動民營企業、社會資本、醫療教育工作者和民間組織團體接力幫扶,不僅有效帶動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還促使當地經濟結構、產業形態和生產方式發生質的改變,極大提升了當地百姓的致富能力、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授人以漁、斬斷窮根。

  國企沖鋒在前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面,黃河上游,因黃河支流大夏河流經而得名,這裡曾一度成為古絲綢之路要沖、茶馬互市中心,但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卻落后於時代腳步。

  臨夏脫貧難中之難,是東鄉族自治縣。東鄉山大溝深,有“群山聚會”“地球肋骨”之稱,全縣近40萬人散居在1000多條山梁、3000多條溝壑之間,交通進出極為困難。

  2015年,廈門開始選派干部組建援臨工作隊到臨夏州挂職。從廈門湖裡區殿前街道到東鄉挂職副縣長的方均紀,對剛來到這裡時看到的景象仍然記憶猶新:“很多百姓靠天吃飯,種下土豆玉米,秋天收上來就是一年的口糧﹔飲水靠瓦片上收集的雨水,不夠喝就隻能用驢子翻山去馱……”

  “怎麼把幫扶資金用到刀刃上,真正撬動產業發展和項目落地,並發揮精准滴灌的作用,讓現代經濟體系和產業鏈條延伸到臨夏州各個角落,打通扶貧協作‘最后一百米’,成為援臨工作亟待破解的難題。”邱武偉表示。

  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決勝戰,區區20多名援臨干部的力量無疑捉襟見肘。關鍵時刻,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國有企業再次沖鋒在前,扛下重擔。

  2017年10月,在廈門市國資委部署下,廈門國貿控股集團、建發集團、象嶼集團、港務控股集團、輕工集團和夏商集團等多家市屬國企,共同出資在臨夏州組建廈臨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這一做法在全國尚屬首例。

  “廈臨公司使命明確,就是深入實施東西協作產業幫扶。”公司副董事長李勇說,2017年,他到廈臨公司履職,才發現臨夏產業基礎極其薄弱,規上工業企業屈指可數,更別說標准廠房、水電物流等工業基礎設施。

  李勇表示,特區建設經驗証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國有企業必須不計短期回報,扛下前期成本打頭陣,才能掘開產業永續發展的源頭活水。

  農民走進車間

  廈臨公司組建之際,發達地區加快向外轉移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成為大勢所趨。西部欠發達地區,正迎來承接產業的良機。

  “臨夏州雖然產業基礎薄弱,但沉澱著大量勞動力。”李勇說,國企必須知難而上,首先發展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產業,讓當地農民走出家門,通過工廠勞動完成向現代產業工人的轉變。

  確定發展思路后,廈臨公司將鞋子、服裝、包具三類自動化程度和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並於2018年11月引進古琳達姬(廈門)股份有限公司,在臨夏州合資成立廈琳鞋業有限公司,並在和政縣設立生產工廠。

  “廈琳鞋業是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廈臨公司出資比例超過80%,承擔前期買地建廠的主要成本﹔而古琳達姬則提供訂單保障和技術支持。”李勇介紹,這種國企出資、民企運營、地方協助雇佣建檔立卡戶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合作幫扶模式,在臨夏迅速推廣復制。

  工廠充分消化了縣、鎮周邊的勞動力,但還是觸及不了大山深處的深度貧困戶。為把工作崗位送到貧困戶家門口,廈臨公司創新“總部工廠+衛星扶貧車間”的生產模式,在東鄉縣河灘鎮等地建設四處扶貧車間,把產業鏈“末梢循環”延伸至最窮的山溝裡。此后,廈門各區屬國企也紛紛跟進,一家家工廠、車間開了起來。

  2018年,由方大集團、廈門湖裡國投、振興雨具三方合資的美佳雨具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開到了東鄉縣鎖南鎮,東鄉縣沿嶺鄉村民馬艾西的命運也迎來轉折。

  “老人讓我回去種土豆,我說這裡一個月工資有三千多元,而且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見過世面、普通話流利的馬艾西,進廠務工后迅速成長為車間骨干,還說服家人搬出山溝,住進車間旁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散點式分布的車間不能獨自對接市場,我們將車間與總部工廠聯動,讓車間成為總廠零部件供應商,用總廠利潤貼補車間成本,形成能夠參與市場分工的有機整體,大大增強了產業持續生存發展的能力。”李勇表示。

  “夏”加“廠”就成了“廈”,借助廈門這扇改革開放、招商投資的窗口,臨夏州成功楔入經濟運轉的體系和鏈條,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開始把目光投向這片敞開懷抱的熱土。

  激活沉睡土地

  “要不是特利強雨具董事長謝根生力邀,我肯定不敢貿然來投資設廠。”臨夏州積石山縣拓奇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吉林表示,是海投集團和特利強雨具的先行探索,給了自己進駐積石山的信心。

  2017年,海滄區屬國企廈門海投集團出資80%引進海滄老牌企業特利強雨具,設立積石山海滄產業運營有限公司。此后,正在物色產業轉移地的陳吉林,又決定投資2.3億元在積石山設立扶貧車間。

  在這種“以商引商”模式帶動下,民營企業投資臨夏的腳步不斷加速。旺盛的經濟活力,正在發掘河州不為人知的寶藏,激活這片沉睡的土地。

  “臨夏土地沒有破壞、污染,出產的各類中藥材品質上佳。”科百佳公司副總經理陳昭奮說,公司原本在廈門從事中藥材批發和零售。今年初,他們收到廈門援臨工作隊邀請,來到臨夏建設扶貧車間,並於5月正式運營。

  “夏季的臨夏氣候涼爽,適合種植高原夏菜,滿足沿海地區蔬菜消費需求。”廈門綠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考察臨夏后,注資5000萬元成立甘肅成伯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流轉數千畝土地種植10多種高品質蔬菜。

  位於太子雪山腳下的和政縣鬆鳴鎮狼土泉村雪水豐沛,福建企業家黃雄越成立臨夏州夏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在這裡流轉上千畝土地種植赤鬆茸,並在集合興東西部協作產業園中租用5000多平方米的標准化廠房,用於赤鬆茸育種、分揀、清理、包裝和加工。

  據介紹,赤鬆茸價值極高,單位面積內可以創造數百倍於普通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目前,種植基地已聘用300多名固定用工,廠房也聘請了100多名工人。”黃雄越說。

  到目前,通過廈門引進在臨夏州注冊的企業已達57家,實際到資6.2億元,吸納超過4100名貧困人口就業﹔累計援建扶貧車間223家,吸納53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牽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帶動廈臨東西部扶貧協作不斷深化,為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幫扶新格局奠定了扎實基礎。(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周思明 楊珊珊)

(責編:吳舟、陳藍燕)